7月22日凌晨,潮州工夫茶省级非遗传承人陈香白先生于家中安详离世,享年89岁。陈香白将街头巷尾的日常茶事升华为文化哲学,先生常言:“所有程式只为泡好一杯茶”。这句朴素箴言的背后,是一位匠人用岁月书写的传承匠心。他不仅是技艺传承者,更是把茶道升华到哲学高度。而今斯人已逝,茶魂永驻,那盏淬炼半生的工夫茶汤,早已注入中华茶脉的永恒川流。
陈香白;潮州工夫茶艺省级传承人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学术委员。
茶烟起处见山河
陈香白先生出生于1937年,童年时师从凤城秀才佃介眉,习经煮茶,常用印章“香白”就是当时佃老刻给他的。年过半百时由潮州地方志渐入潮州工夫茶的研究。标准的潮州工夫茶冲泡程式二十一式,由他搜集、整理并最终确定。上世纪70年代末完成第一篇茶文化论文《汉民族茶文化及其融合力》二万余字的撰写。1990年,陈香白在《孔子研究》发表论文《潮州工夫茶与儒家思想》,赢得茶文化界学者们的高度赞扬。1998年,《中国茶文化》一书出版。这本书的写作阶段就耗费他十年心血,将过往学术研究的论文成果与实地考察的心得感悟相融合,该书首创中国茶道太极图,体现了太极、八卦、茶道、中医、音律等传统文化对中国茶道核心“和”之间的关系和作用。陈香白认为,潮州工夫茶、中国工夫茶、中国茶道实质是三位一体,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道之最集中体现者,真正将茶融入民众日常生活。
陈香白获得“中国茶行业特别贡献奖”。
首创中国茶道太极图。
陈香白荣任首届中国茶领袖戈壁问道之旅荣誉主席。
陈香白的茶路是一场漫长的修行。陈香白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在潮州古城的茶摊蒸腾水雾间,他窥见大道:“礼尚往来间,声、色、味是媒介,它们刺激感官,情性才是终极。”为解透一杯茶,陈香白到凤凰山上,跟茶农采茶、熬夜制茶。从采摘到晒青,体验制茶一套程序,摇青时在发酵香气里捕捉茶性变迁,像匠人雕瓷般琢磨每片茶叶的温度。当外人追问“如何习茶”,他化繁为简,将潮人泡茶古法凝为《潮州工夫茶二十一式》,他认为,关公巡城蕴藏“礼”的秩序,韩信点兵暗含“和”的智慧。无规矩难载道,但道在真心不在形。
茶烟散处薪火明
采访中,儿子陈福临捧出沉甸甸的《道行——陈香白中国茶道思维选集》,书页间流淌着两代人的茶心。这部由陈香白之子陈福临编撰的《道行——陈香白中国茶道思维选集》,系统收录陈香白多年的核心论文,更珍贵在门生墨宝题跋、日常生活影像穿插,是连接陈香白学术与生活的桥梁。“我父亲的这一生,就是在做潮州工夫茶这一件事,把它从民俗提升到理论层次、文化层次。”陈福临抚过书页轻叹,“父亲善于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学术与生活同样严谨。”
陈香白之子陈福临与记者交谈父亲往事。
陈香白与儿子、孙女合影。
茶烟袅袅升起时,时光在杯盏间重叠:私塾茶童俯首煮水的稚嫩身影,凤凰山踏雾寻茶的壮年足迹,论坛上铿锵论道的学者风骨……这份对极致的执着,在时光里凝成工夫茶最深的回甘。
陈香白在书房。
茶烟终会散去,但茶心永不冷却。所谓传承,不过是将生活的真谛,煮进每一盏滚烫的日常。那盏煮沸半生的茶汤,仍在万千杯盏中流转生香。
文字|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汝樱
图片|采访者 谢平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