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对推动广东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部署。会议提出的新要求、新路径,对揭阳市深挖历史文化底蕴、加快推进城乡发展具有鲜明指导意义。
阶段来,揭阳市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135”工作思路,以擦亮“文化揭阳”“文明揭阳”“书香揭阳”三张名片为抓手,积极融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全过程、各领域,让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作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揭阳在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近年来,揭阳市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持续发力,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从进贤门、揭阳学宫等文物地标的保护传承,到普宁英歌、榕城狮舞等非遗的活态保护传承,再到揭西擂茶、埔田笋宴等饮食文化的推广宣传,无不体现精神文明与地域特色的深度融合。文化资源所塑造的城市气质,能提升市民的文化自信和文明素养,进而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城乡建设的内在动力。在推动文化发展“软实力”转化为文明实践“硬支撑”过程中,揭阳市应将文化资源背后蕴含的文化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以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群众参与活动,将文化基因转化为文明行为,推动社会形成“文化滋养文明,文明反哺发展”的良性循环。
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在于惠民利民。一直以来,我市把文明创建作为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素质的重要抓手,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不断深化市县镇村“四级文明联创”,扎实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将文明创建与民生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关键在于把文明创建的“硬指标”转化为民生的“实需求”。一方面,以“环境改善”为切入口,深化“文明家园”“文明交通”等行动,让文明创建惠及群众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把“文明单位”“志愿服务”等创建载体与民生服务深度绑定,推动各“窗口单位”优化办事流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让“文明志愿”更接地气。只有当群众发现文明创建让居住的环境变干净、楼下的公园变美丽、到窗口办事更方便,文明就会从“要求”变成“自觉”,创建的成果也才能真正惠及百姓。
随着“书香揭阳”的深入推进,从全省首个国防教育主题图书馆,到近200处新建的书房、书吧,再到各县(市、区)全覆盖的24小时书吧(店),揭阳市已实现“全市一张网、服务全覆盖”的“城市书网”,“时时可读、人人可读、处处可读”的全民阅读氛围日益浓厚。“书香揭阳”建设对揭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举办各类阅读活动,不断丰富市民精神文化世界,提高市民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动“书香揭阳”建设助力精神文明建设,需从丰富阅读供给、创新活动方式、强化氛围营造等多方面发力,让“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成为揭阳的文明风尚。
揭阳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是对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生动诠释。这启示我们,精神文明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的指引下,我市当以“三张名片”为笔,统筹城乡文明提升,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征程上书写更加精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