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贵新
流火七月,即使气温达到40℃,看到办公室桌上零乱的文房四宝,心灵即刻感受到丝丝凉意;握笔写字和写文章,再乱的心便得到宁静。
每次妻子到办公室看到四壁贴满书写的毛笔字,办公桌散满一桌的笔墨纸帖,总要数落一翻,有时看不顺眼总要把办公桌上和椅子上的笔墨纸张收拾一番;但我极不认可妻子的勤快,极不愿她去帮忙收拾,因为几十年来的练字和写文章,我早已习惯了这种状态,完全迷恋这种办公室工作方式,所以我最怕老婆帮我收拾办公室;一旦把办公室收拾太干净,大整齐,感觉找到不自我。
因为,办公室的“乱”有时反映的是现实生活的繁杂与压力,而内心的“净”则代表着自己在喧嚣中保持的专注与纯粹。这种看似矛盾的状态,恰恰是创作的办公室工作的最佳境界—既能扎根生活汲取养分,又能超脱琐碎保持灵性。
真正的写作往往诞生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与超越性思考的结合。既要深入生活收集素材,又要培养随时抽离的自觉,在“乱”与“净”间找到平衡点。
办公室里隐含着深刻处世哲学。砚台承载墨汁的浓淡变化,恰似人生际遇的起伏。毛笔的提按转折,暗合处事刚柔之道。写字时需凝神静气,在横竖撇捺间磨炼“物来顺应,未来不迎”的定力。苏轼《寒食帖》的恣意与克制,正是对“不以外物扰心神”的最佳注解。
书法习作堆积的办公桌如同现代社会的“淤泥”,而创作时的专注力恰似莲茎——穿过混沌却纤尘不染。这种“浊中求清”的能力,正是当代最稀缺的心性修为。
不因外物的得失而过分欢喜或沮丧;也不因个人的得失、荣辱、成败而过分悲伤或得意。这种超然与定力,保持内心的独立和平静。超越自我执着,不过度聚焦于个人的得失感受,避免被强烈的自我情绪冲昏头脑。培养内心的强大与稳定是理性决策、从容应对世事的基础。一个情绪被外物和个人得失牢牢控制的人,容易做出短视、冲动或迷失自我的行为。
写字能开启心灵的窗户。干工作和处事都应做到不为了谋求个人的私利,而采取会伤害、剥夺或牺牲大多数人或集体、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将个人利益置于更广阔的集体利益和社会福祉之下进行考量。真正的、可持续的个人发展往往建立在与他人共赢、与社会共同进步的基础上。牺牲多数人利益换取的短暂私利,往往是饮鸩止渴。作为社会的一员,个人行为应考虑到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理,这是一种普适的、根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超越了具体的职业、身份或情境。
内在修养的境界—拥有豁达超脱的心境和正直利他的品格。这提供了外在行为的指导原则——在追求目标、处理事务、与人交往时,保持理性冷静,坚守道德底线。
不为外界的浮华或挫败所动摇,也不为自我的得失所困囿,拥有内在的定海神针。能超越狭隘的个人视角,看到更广泛的联系和更深远的影响,将个人追求融入更宏大的善之中。
在追求个人目标时,始终坚守不伤害他人、不损害集体利益的道德红线,理解并承担个人行为的社会责任。
杂乱的办公环境往往承载着丰富的生活细节,外在混乱与创作欲望形成的反差动力,在混沌中捕捉秩序的特殊修炼。内心之“净”,排除干扰直达本质的思维状态,在参与生活的同时保有审视的清醒,不为外物所役的艺术坚持。
练字,在面对诱惑或压力时,它能帮助我们守住道德底线。在情绪激动时,它能提醒我们冷静思考,避免冲动决策。
在评估选项时,它能引导我们权衡利弊,兼顾个人与集体。
在追求成功时,它能指引我们寻找可持续的、共赢的路径。
这是个人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基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福祉的重要准则。它教导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既要修炼一颗不为外物所役的强大内心,更要秉持一颗不为私欲所蔽的公正之心。这是颠扑不破的做人做事的基本原理。
练字练的是心,让心灵得到升华,练字静心,在提按转折中沉淀思绪,书法练习呼吸均匀绵长,与笔锋的起落形成天然节拍,达到物我两忘之境。
练字修心,在笔墨架构中锤炼品格。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长期练习特定书体确实会影响行为模式。
当笔划过纸张的流畅盖过键盘敲击,这种返璞归真的仪式感构成对浮躁时代的温柔抵抗。最高妙的创作往往诞生于“忘怀得失”的瞬间。每日坚持的练字习惯,实则是给心灵安装人生导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