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艳阳 龚婷婷
7月18日清早,隆回县兴业异地搬迁集中安置小区迎来了一支特殊的健康随访团队——身着白大褂和红蓝马甲的县人民医院专家、桃花坪街道第一社区服务中心公卫工作人员、小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为该小区400余户居民开展深度随访。在县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龙剑走访的邱先生家中,这位37岁的患者因双侧股骨头坏死行动困难,加之离异,与母亲、女儿相依为命,生活拮据。龙剑主任仔细查看了他上周治疗胸痛出院时的病历资料,鼓励他积极面对生活,并当场与他约定:将安排他来院实施股骨头置换手术,并承诺届时组织骨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专家联合会诊。临别时,龙剑特意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让常年卧床、难以下楼的邱先生深受感动。“以前一年也下不了几次楼,现在每月专家定时上门,病有人管、检查有人看,心里踏实多了!”邱先生的肺腑之言,正是隆回县人民医院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惠民成效的生动写照。
从“拉郎配”到“一家人”
“医共体不是跑马圈地,而是要拆掉城乡医院的内耗壁垒”,面对条块分割管理难、资源分散诊疗难、信息孤岛协同难‘三座大山’,隆回县紧密型医共体总医院负责人刘清华的思路打通了基层医疗的“任督二脉”。他介绍,金石桥镇卫生院在医共体建设中已取得初步成效,为全县从“南北融合”到“全域整合”积累了经验。
破局的步伐在加速。今年4月,隆回县以“一盘棋”思维统筹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聚焦机构深度整合,正式成立组织架构清晰的隆回县总医院,该总医院以县人民医院为依托,统领下设的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三家牵头医院,分片管理带动27家卫生院和572家村卫生室,彻底打破了过去各自为政、相互竞争的局面,真正将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变为握指成拳的“一家人”。
从“慢郎中”到“急行军”
“总院!该院现接收一名76岁溺水患者,溺水时间约半小时,意识不清,血氧饱和度仅70%,正使用高流量吸氧,请求紧急支援!”7月16日,一条来自岩口镇卫生院的求助信息在医共体双向转诊群内闪动。县人民医院(总院)转诊专班立即响应,火速开通“绿色通道”,患者被第一时间护送至县人民医院ICU,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过去在乡镇遇到危重病人,常感力不从心,技术和设备都是瓶颈,现在有了医共体牵头医院的强力支撑,我们处置急危重症的底子足多了,病人转院救治几乎‘零耽搁’。”一位基层医生道出了真切感受。
基层医生的感慨背后,是硬核数据的支撑,印证着效率的飞跃:自2023年2月开通心电、影像远程会诊平台以来,隆回县人民医院已完成影响远程阅片15929张,其中CT阅片15458张,X射线471张,心电图远程会诊380余例。特别是隆回县总医院成立后,远程医疗服务量显著攀升,累计开展远程医学影像诊断近万人次、远程心电诊断超1.5人次、临床检验服务超1.1万人次。当急救信息在云端秒传,当专家资源向基层“一键可达”,“黄金抢救时间”正被隆回的医共体正重新定义。
从“输血下沉”到“造血上派”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关键在于人才。隆回县总医院创新培训模式,变传统的专家“输血下沉”为基层医务人员“造血上派”。自今年4月起,总医院面向全县27家卫生院和572家村卫生室的医护人员,开设了常态化、制度化的“周四课堂”。每周四,基层医护骨干被请到总医院,由各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进行系统化、手把手的带教培训。课程涵盖常见病诊疗规范、急危重症识别与转诊、合理用药、护理技能、慢病管理等基层亟需内容。
“以前县人民医院也有专家下来指导,但时间短、不够系统。现在能定期到总院跟着专家学,课程涵盖医疗、医技、护理、院感、临床用药、医保、信息板块,有集中理论授课也有实操,还能随时请教,收获太大了!”一位参加培训的村医展示着写满笔记的本子。这种“请上来”的沉浸式学习,让基层医护能更深入地理解标准、掌握技术、开阔视野。
从4月到10月,从“零星学”到“系统训”,贯穿大半年的“周四课堂”,隆回县人民医院(总院)帮助各成员单位提高50种疾病的诊疗技术水平,以及妇幼健康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临床急诊急救技能操作和中医适宜技术的规范培训,已成为总院为基层“造血”、培育本土化人才梯队的一项长效机制,一支能力更强、扎根基层的“健康守门人”队伍,正在隆回的田野乡间加速成长。
当健康随访中盼来等待手术重获新生的笑声,当乡镇卫生院的求助警报秒级响应,当村医走进三甲课堂用所学技术抢救乡亲,在隆回城乡,这根以县人民医院为针眼的紧密型医共体“绣花针”,正穿透资源壁垒的“千层底”,织就隆回县130万群众的健康守护网。用刘清华的话说“医共体的针脚越密,群众健康的网就越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