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艳
近日,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完成了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手术!联合运用显微镜和耳内镜(“双镜技术”),成功为一名患有复杂高危耳内肿瘤(IV型鼓室体瘤)的患者实施了精准切除手术。这标志着该院在处理复杂耳部及颅底肿瘤的微创精准治疗技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挑战:深部肿瘤,解剖复杂,手术风险极高
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因右耳听力下降3年,近1个月还出现耳痛、流脓,来到该院就诊。经过详细检查,发现他耳朵深处长了一个肿瘤(鼓室体瘤,属良性但位置凶险)。这个肿瘤不仅范围广,侵占了外耳道、乳突、咽鼓管、鼓室等重要区域,更棘手的是:它完全包裹了听小骨,并且紧挨着控制面部表情的面神经、供应大脑的大血管(颈内动脉)以及负责听觉和平衡的内耳!这种级别(IV型)的肿瘤,手术难度极大,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这些关键结构,导致面瘫、大出血、听力完全丧失甚至更严重后果。
破局:双镜合璧,精准施术,团队协作显真章
面对如此复杂高危的情况,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科主任易天华教授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术前团队进行了周密讨论,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手术的关键在于创新性地结合使用显微镜和耳内镜的优势:
1.显微镜显威力:提供清晰稳定的立体视野,用于处理肿瘤主体结构,比如安全地磨除乳突骨质、小心翼翼地暴露和保护面神经、显露颅底区域、彻底切除大部分肿瘤、处理咽鼓管等关键步骤。
2.耳内镜显精准:其纤细的镜头和广阔的视野,能深入显微镜看不到的“死角”,如咽鼓管最窄处、面神经隐窝、鼓室窦、后鼓室等隐蔽角落。在这些地方,耳内镜确保了肿瘤被无死角、彻底清除干净。
3.精准保护是核心:在双镜的精准引导下,手术团队不仅成功切除了肿瘤,还最大程度保护了患者的精细结构,术中成功保留了部分听小骨,为患者术后可能的听力恢复留下了希望。
整个手术过程出血量控制良好(约400毫升,相当于1瓶矿泉水的量),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没有出现面瘫、眩晕等严重并发症,效果令人满意。
持续性展望:精益求精,守护健康
这台高难度复杂鼓室体瘤联合手术的成功,充分展示了该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耳显微外科、耳神经外科及侧颅底外科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勇于挑战的精神。这得益于我们持续追求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科室将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引进和开发先进技术,为湘西南及周边地区的耳鼻咽喉头颈疾病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安全、更有效的诊疗服务,全力守护百姓的听觉健康和生活质量。
【专家提醒】
如果您或家人出现:听力明显下降、耳朵反复疼痛流脓、持续耳鸣、不明原因眩晕或面部感觉异常,这些都可能是耳朵深处或颅底病变的“报警信号”,务必尽早到正规医院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进行专业检查,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