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湘茂 李花 佘翠娥
5月23日上午,邵阳市民刘新莉(化名)来到邵阳市中医医院体重管理联合门诊四楼的诊室,找到副主任医师苏志新,想在体重管理门诊通过中医药减去肚子上的赘肉。
苏志新医生查看患者舌苔、把脉,上仪器做人体成分分析检测,一番望闻问切和仪器检测后,苏医生认为刘新莉为湿热型体质,辨证属于胃热滞脾型肥胖,经常食用膏粱厚味等肥甘滋腻的食物,就容易在体内蓄积阳热,胃热往上升,伤阴造成便秘,肥者多湿,湿热內滞伤脾,长期脾胃失运而引起机体代谢减慢,加之久坐缺乏运动,造成膏脂堆积于腹部,就见常说肚子上的赘肉,形成与脾胃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有关,中医从整体着眼,通过辨证施治,于是开处相应中药,考虑其职业久坐的特点联合针灸康复中心做中医穴位埋线,并出具运动处方,叮嘱利用碎片时间活动筋骨,同时还给予耐心的医学营养饮食指导。
苏志新,硕士研究生,注册营养师、健康管理师,湖南省“十四五”第二批中医药骨干培养人才。
在邵阳市中医医院体重管理联合门诊,苏志新医生的诊室里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医生,我试过各种减肥方法,为什么总是减不下去?”他的回答总带着温和的坚定:“因为减肥不是一场需要‘打赢’的战斗,而是一次让身体回归平衡的修复。”
从2021年单一的营养门诊,到2024年4月成立多学科协作的体重管理综合门诊,苏志新与团队用三年多时间完成了一场“从0到1”的探索。而他的从医理念,正暗合了中医“整体观”的智慧——体重管理的核心,从来不只是数字的增减,他在努力点亮超重、肥胖者的健康之路。
短期减重靠“饿”,长期维持靠“养”
“许多人的减肥困境,源于把身体当成了敌人。”
谈起体重管理的误区,苏志新举了一个例子:2023年4月,40岁的张女士带着满腹疑惑推开诊室门。她常年热衷于美容院和健身房减肥,却始终无法摆脱反弹的噩梦。BMI25.6、便秘、睡眠差、舌苔黄腻——乍看是常见的“超重”,细究却是脾胃失调与湿热交杂的体质问题。
“她当时不敢相信,不到一百元的中药代茶饮和饮食调整能解决问题。”苏志新笑着回忆。但半个月后,张女士体重下降3公斤,排便和睡眠明显改善。在他看来,这一案例的启示在于:“短期减重靠‘饿’,长期维持靠‘养’。中医的优势,正是从体质根源入手,修复代谢的‘土壤’。”
这种理念的形成,源于苏志新的跨界经历。2021年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修临床营养归来后,他发现单纯营养干预的局限性:“许多患者需要营养、中医、运动等多维度协作。”而当2023年医院针灸康复中心掀起“埋线减肥”热潮时,他敏锐观察到问题:“埋线短期有效,但仍需后续管理,患者误以为穴位埋线“一劳永逸”。”正是这些观察,推动了他参与创建体重管理联合门诊,将“修复”理念落地为多学科协作的实践。
体重管理需要多学科“织网”
“通过减肥后,我睡眠好了许多,脾气也好了,心情也没以前那么浮躁了,而我的减肥经历真的比较轻松……”2025年5月23日,45岁的邵阳市民唐洁莉(化名)对记者说。
形体肥胖的唐洁莉减肥前一度达到了76.5千克,脾性变得暴躁,遇不顺心的更是大发雷霆,把家里弄得鸡飞狗跳。2025年4月23日,她来到邵阳市中医医院体重管理联合门诊找到苏志新。苏志新初步诊断唐洁莉为肥胖病,证型为胃热滞脾证。当天,在苏志新的建议下,唐洁莉在针灸康复中心做了中医穴位埋线,开了15剂中药,并根据她具体情况开出运动处方:每天散步2个小时,其中前半小时快走,后一个半小时慢走……吃了8付药后,唐洁莉体重很快减到68.5千克,足足减掉了8千克。
苏志新表示,体重管理需要心理咨询室、外科、营养门诊、针灸康复中心、治未病中心多学科联合协作,而不是单打独斗。
在苏志新的门诊中,这样的协同案例比比皆是:青春期少女患者的减重调经方案、更年期女性的脾胃调理计划……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体重管理需要一张“网”。
让健康科普更深入人心
“您知道吗?‘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在日常门诊,苏志新常以《黄帝内经》的食养理论告诉患者。
面对办公室女性常见的“下半身肥胖”,他的建议总是具体到细节:坐姿要矫正,大腿与躯干成直角,身体微微前倾,能耗提升20%;坚持碎片化运动,每半小时起身拉伸膀胱经,改善下肢循环;避免饮食误区,湿热体质喝奶茶如“火上浇油”,可改用薏米赤小豆代茶。
这种科普风格,源于他对患者心理的洞察。“很多人觉得中医深奥,其实它最贴近生活。”他要求患者当面记录饮食建议,“写一遍比听十遍更有效”。
“吃饭要细嚼慢咽,因为胃属于植物神经,传递迟缓;吃饭顺序也要注意,先吃蔬菜,再吃肉类,后吃饭,有利于控制血糖增强饱胀感;吃完中饭稍微活动半小时再休息,因为若不活动这时血液聚焦在胃肠,消化快,吸收快,食物很快会储存在体内,发胖快……”
在速效减肥药、极端节食泛滥的今天,邵阳市中医医院体重管理联合门诊副主任医师苏志新的实践,或许提供了一种更可持续的答案:用中医的整体观“修复”代谢,用多学科协作“织网”兜住健康,用科普唤醒人们对身体的尊重——而这,正是一位医者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