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家华 雷林宸
在衡阳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总能看到一位笑容温暖的护士,她的白大褂口袋里装满了卡通贴纸和彩色绘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她是小儿外科护师刘婷,用爱与专业为病痛中的孩子们编织起温暖的守护网,让平凡的护理工作闪耀着母性的光辉。
2020年盛夏,从南华大学船山学院毕业的刘婷带着憧憬踏入职场,然而,现实很快给了她“下马威”——第一次独立为不满一个月的患儿扎针时,孩子的哭闹、家长的注视让她的手不住颤抖,最终在带教老师的协助下才完成操作。“那天晚上,她躲在值班室偷偷哭了。护士长察觉到她的不安,主动留下陪她在示教室练习穿刺技术。深夜的灯光下,她们对着硅胶血管模型反复模拟,从进针角度到手法力度,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同事们也纷纷分享经验。这些温暖的支持,让刘婷逐渐找回信心。
真正让刘婷突破心理障碍的,是一位小患者的善意。一次为阑尾炎术后的患儿打针时,她紧张得额头冒汗,迟迟不敢进针。患儿却突然仰起小脸:“姐姐,我不怕疼,你就把我当成练习的小勇士吧!”孩子稚嫩的话语和信任的眼神,像一束光照亮了她的内心。当针头顺利进入血管的那一刻,患儿笑着竖起大拇指:“姐姐好厉害!”家长也轻声安慰:“你已经很用心了,我们理解。”
这次经历让刘婷深刻懂得:“儿科护理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走心’的艺术。”她开始琢磨如何让护理操作更具“温度”——穿刺前给孩子讲个小故事,用卡通贴纸奖励“勇敢宝宝”,甚至自学简单的魔术逗孩子开心。如今,她的白大褂口袋里永远装着小礼物,成了患儿们口中的“魔法姐姐”。
在刘婷眼中,小儿外科的医护团队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医生们专注于诊断治疗,护士们则在护理岗位上默默坚守,彼此配合默契。遇到紧急抢救时,大家分工明确、紧密协作,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相互交流经验,共同探讨护理难题,携手为患儿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记得有一次,一名患儿突发病情变化,医护团队迅速启动抢救预案。从建立静脉通路到配合医生实施治疗,每一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刘婷回忆道,“当看到患儿转危为安,我们彼此对视,眼中满是欣慰——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护理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偶尔也会遇到家长因焦虑而产生的误解。对此,刘婷始终保持理解与耐心。她深知,家长的担忧源于对孩子的爱,而医护人员的目标与家长一致,都是希望孩子早日康复。
一次,一位家长因孩子术后疼痛缓解不及时,对护理工作产生不满。刘婷没有辩解,而是主动与家长沟通,详细解释疼痛管理的过程,并持续关注患儿状态,及时反馈给医生调整方案。她的专业与真诚,逐渐消除了家长的疑虑。“面对误解,我们要做的不是争论,而是用行动让家长感受到我们的用心。”
如今,她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操作前都会向家长详细说明目的。“有时候,一句‘别担心,我们会一直陪着孩子’,比任何解释都更有力量。”
平凡中的光:那些治愈人心的瞬间 五年的护理生涯,刘婷见证了无数患儿的康复与成长。每当看到孩子们康复出院时的笑脸,听到家长们真挚的感谢,她都深感自豪与温暖。这些瞬间,成为她坚守岗位的动力源泉。
“有一个患儿康复出院时,特意跑过来抱住我,奶声奶气地说‘谢谢刘姐姐’。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刘婷说,“护理工作或许平凡,但每一次用心的照料,都可能成为患儿生命中温暖的记忆。”
在小儿外科的走廊里,刘婷的身影总是匆匆却轻盈。她是穿刺时哼着儿歌的“魔法姐姐”,是深夜巡视时轻掖被角的“月光守护者”,更是用专业与爱为患儿编织希望的“白衣造梦人”。当新的阳光洒进病房,她又带着满口袋的贴纸走向病床——在这个充满啼哭与欢笑的战场上,她始终相信:只要心中有爱,就能让每个孩子眼中重新绽放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