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之际,图书馆携手宣传统战部、团委、各二级学院,以“天佑沁心 智享书韵”为主题,在学术报告厅围绕“湖湘底蕴、天佑精神、衡阳记忆、科技担当”四个篇章,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心得分享会。
天佑精神篇
铁道运输学院贺红顺、张林萱2位同学分享了《天佑京张——从詹天佑精神看京张铁路百年发展》一书。风雪呼啸的八达岭上,詹天佑手持图纸,以“人”字智慧破局。面对外国专家的轻蔑,他首创人字形折返线,用竖井开凿法和日影定位法,让火车“自己爬上山”。1909年,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结余28万两白银,成为中国首条自主设计铁路。青龙桥站下,智能高铁与百年前的“人”字轨道立体交汇,詹天佑的创新基因在自动驾驶与智能调度中续写奇迹。
铁道运输学院
贺红顺、张林萱分享
《天佑京张—从詹天佑精神看京张铁路百年发展》
铁道电信学院周嘉妮、旷宇同学分享了《詹天佑传》一书。12岁留美,22岁归国,詹天佑将毕生精力献给“实业救国”。滦河大桥建设中,他摒弃洋专家方案,以传统智慧结合现代技术,终结“屡建屡塌”的困局;面对英国公司高薪诱惑,他断然拒绝,誓守路权。从京张铁路到中华工程师学会,他以“三严”作风育英才,用铁轨丈量民族尊严。老铁路工人一句“道钉敲七下”,百年回响中尽显工匠精神的传承。
铁道电信学院周嘉妮、旷宇
分享《詹天佑传》
“他是技术狂人,暴雨中亲自测量居庸关隧道;他是谈判专家,以睿智捍卫国家利益;他是教育先驱,倾力培养铁路人才。”铁道管理学院皮婉艺、陈炫东同学共同分享《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在他们的讲述中,代淑英笔下的詹天佑,既有夜不能寐的焦虑,更有绕室徘徊的坚韧。从油灯下的设计图到智能高铁的蓝图,“天佑精神”早已超越时代——自主创新、精益求精、报国担当,如铁轨般绵延,驱动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飞驰。
铁道管理学院
皮婉艺、陈炫东分享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科技担当篇
学院团委推介的李佩漪同学分享了《铁轨上的百年回响》。从詹天佑在八达岭悬崖间攀爬时磨破的第七双牛皮靴,到抗战中衡阳工人用肩膀托起断裂钢轨的血色黎明,铁路史册上镌刻的不仅是钢轨的延展,更是一代代“霸得蛮、耐得烦”的铁路人的脊梁。暴雨中,詹天佑用膝盖在石路上拖出三里血痕,只为护住怀中的图纸;硝烟里,周铁柱带着丧子之痛扛起钢轨,身后是棉被防火、门板作担架的平民英雄。而今,复兴号以350公里时速掠过山河,数字孪生技术接过了百年前的牛皮图纸——变的只是工具,不变的是那句“人在铁路在”的滚烫誓言。铁轨上的百年回响,终化作灯火通明的调度室里,一朵永不凋零的“映山红”。
团委李佩漪分享
《铁轨上的百年回响》
“当德国加密的芯片被中国工程师层层破译,当印尼椰林间飞驰的雅万高铁烙下‘中国标准’,一条铁轨早已超越冰冷的钢铁,成为丈量大国崛起的标尺。”学院团委推介的杨曦同学分享了《大国重器——高速铁路技术发展纵横》。从詹天佑掷地有声的“引以为耻”,到零下40度寒风中疾驰的试验列车;从郑西铁路让肉夹馍跨越千里的烟火温情,到真空管道中磁悬浮划破时空的科幻图景——高铁用钢铁筋骨编织出一张网,网住的是工程师72小时不眠的执念,是藏族同胞初见火车时眼里的星光,更是中国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心跳。下一站,超导磁悬浮将载着山河飞掠,而车窗上凝结的焊花与红眼,正无声书写着永不停息的复兴叙事。
团委杨曦分享
《大国重器—高速铁路技术发展纵横》
中国铁路史,是一部用钢铁与热血书写的壮丽诗篇,镌刻着民族不屈脊梁与创新基因。从詹天佑在八达岭上铺下的第一条枕木,到复兴号划破天际的流线型光芒,每一根钢轨都浇筑着自主、创新的基因图谱。作为高铁学子,我们要传承赓续百年的“天佑精神”,用创新脉搏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