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备受关注的血制品行业兼并战打到了湖南——一方顶着超过80亿商誉举债并购,另一方高溢价套现超过24亿。
3月26日,被誉为“血王”的上海莱士(002252.SZ)发布公告称,拟以现金42亿元“拿下”湖南省唯一拥有GMP证照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南岳生物的100%股权。
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莱士等6大头部企业占据行业总规模的80.17%,而南岳生物作为湖南唯一血企,采浆量仅278吨、排名第17位,发展空间已至“天花板”。
面对政策严控、资源稀缺与竞争白热化的三重压力,这场并购不仅是南岳生物的生存突围,以及原股东的“高位套现”,也是上海莱士巩固“血王”地位的必选动作,更是行业“寡头化”加速的缩影。
血制品“寡头时代”加速
在血液制品行业中,采浆量是衡量一家企业实力的重要指标。由于血液制品行业具有特殊性,自2001年国家停止新批血制品企业后,现存不足30家血制品企业陷入“存量厮杀”。并购成为血制品企业拓展采浆量的重要手段。
最新国内血液制品行业报告显示,近6年来,外资控股3家血液制品企业全部退出,形成国进民退的大趋势。血液制品行业整合度不断提升,呈现高度集中态势,其中上海莱士等6家头部集团占行业总规模的80.17%;单采血浆站设置同步向国资与集团企业倾斜,单个民营企业发展缓慢。

近年来,头部血制品公司不断通过并购提升采浆量。如2024年7月,博雅生物以18.2亿元的对价收购了绿十字(香港)100%股权,在安徽、湖南地区拓展了4家采浆站。2024年8月,天坛生物斥资超13亿元收购了中原瑞德100%股权,进而取得了5家采浆站的所有权。
上海莱士同样也在通过并购提升浆站数量。2023年11月,公司斥资4.81亿元收购了广西冠峰95%的股权,进而获得了该公司旗下的2家采浆站。此次收购南岳生物,也是出于同样的考量。
在此背景下,行业竞争逻辑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资源卡位”。国资系(如国药、华润)与产业资本(如海尔)等头部企业通过并购快速获取浆站、扩大采浆量,中小型企业则面临生存危机。
“血拼”背后的稀缺价值
作为湖南省唯一拥有GMP证照的血制品企业,南岳生物虽然手握稀缺牌照资源,近年持续盈利,但也面临发展困局。
据统计,2024年全国新增浆站仅3个,而国药系、华润系等通过并购年均新增7家浆站,南岳生物近8年仅获批2家,生存空间被挤压至极限。从采浆量数据看,南岳生物2024年采浆量278吨,仅为行业平均水平(464吨)的60%,设计产能500吨的利用率仅55.6%。
对比头部企业,南岳生物浆站数量(9家)不足山东泰邦(16家)的60%,采浆规模仅为泰邦的16%。若不借助并购,其独立发展面临技术投入不足(研发占比<3%)、融资能力弱(IPO不确定性高)等多重困境。

而通过此次并购,南岳生物手握9家浆站、278吨采浆量及500吨设计产能,其凝血因子Ⅷ等高毛利产品(毛利率超70%)直接补足上海莱士技术短板。
收购后,上海莱士在湖南省的浆站份额从3家增至12家(含分站),占省内17家浆站的70%,战略卡位华中市场;南岳生物并入上海莱士后,可接入后者覆盖11省的销售网络,并依托海尔集团的资金与研发资源突破技术瓶颈。
据统计,南岳生物2023年全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57亿元、4.4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6亿元、0.72亿元。收购该公司也能增厚上海莱士的利润水平。
2024年6月,海尔集团斥资125亿元入主上海莱士,将其纳入“盈康一生”大健康生态。此次并购是“拓浆+脱浆”战略的关键落子;海尔生物(688139.SH)提供血浆冷链技术,盈康生命(300143.SZ)打通临床治疗场景,上海莱士则掌控核心浆站资源,形成从采集到应用的闭环。
汉森制药或迎发展新契机?
值得关注的,目前南岳生物的实控人刘令安,也是上市公司汉森制药(002412.SZ)的实控人。
面对行业“国进民退”大势,此次与上海莱士的交易,虽然割舍了一块稀缺牌照,但南岳生物实控人刘令安、王香英夫妇及其旗下的德信生物(南岳生物股东之一)将合计套现约26.61亿元。
对上海莱士,这是巩固龙头地位的关键一跃;对南岳生物,是中小民企在政策夹缝中的理性退场;对刘令安,则是资本大佬的精准套现与风险出清。

作为湖南老牌上市药企,近年来,汉森制药业绩稳健,但增速缓慢。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收4.8亿元,同比增长1.86%;归母净利润1亿元,同比增长10.84%。
其核心产品四磨汤口服液营收占比53.86%,增速仅5.04%,连续多年低位徘徊;2024年上半年其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不足3%,低于行业头部企业,创新驱动力较弱。汉森制药有待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加强研发投入及费用管控来突破增长瓶颈。
未来,手握20多亿现金的实控人刘令安,会否注资汉森制药拓展中药创新药、生物药领域?汉森制药能否借力资本重启增长,将成为观察湖南医药产业转型的重要窗口。(湘江财经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