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嘉林 雷林宸
“胎儿窘迫!羊水胎粪样污染!”2024年的盛夏,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正遭受高温的炙烤,而帕瑞仁雅塔瓦医院的产房内,助产士的一声惊呼,却让周遭空气瞬间凝固如冰。一个皮肤苍白、全身胎粪的新生儿被紧急送至复苏室,没有呼吸、四肢松软,心跳几乎难以闻及,阿普加评分仅1分,属于重度窒息,羊水胎粪污染无活力,需要立即抢救。
文燕接过新生儿立即予以气管插管,清理新生儿气道中的羊水、胎粪,动作熟练有序。在国内,十余年的儿医生涯,这样的抢救对于文燕而言,经历过无数次了,汗水浸透了她的白大褂,但她却浑然忘我,眼睛紧盯着这个小生命在救治过程中的反应。
终于,一声嘹亮而清脆的啼哭划破了产房的沉寂。孩子的父亲激动得热泪盈眶:“You are an angel!”而文燕只是轻轻拭去额角的汗珠,淡然一笑:“我只是守护天使的人。”
作为中国(湖南)第21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的一员,衡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医生文燕,从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面对医疗物资和人员极度匮乏的严峻挑战,她不仅攻坚克难,用中国医术帮助当地医护多次成功挽救了因出生窒息而命悬一线的新生儿,在非洲这片热土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感人篇章。她更积极组织培训,传播先进理念,分享临床经验,提升当地救治团队的技术,为这片土地上的新生命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文燕在清理新生儿呼吸道
直面挑战:援非征途的重重困难
回想起自己成为援外医生的起点,文燕的思绪飘回了那个决定性的瞬间。当时,她刚从繁忙的夜班中解脱出来,就瞥见了医院公告栏上的一则通知:“当前,援非医疗队急需一名儿科医生。”
那一刻,她的内心五味杂陈:“非洲,那片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土地,那里的孩子们正渴望着专业的医疗服务。我始终怀揣着一个梦想,那就是为非洲的孩子们带去健康和希望。然而,家中还有两个年幼的女儿需要照顾,父母的身体状况也令人担忧。这一去,无疑是场漫长的告别,心中满是不舍与牵挂……”
尽管内心充满了纠结与挣扎,但文燕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报了名。她深知,作为一名医生,自己的使命就是到患者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医疗资源最匮乏的地方去,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对抗疾病、挽救生命,去实现医生的价值。
非洲的挑战远比想象中更为严峻。语言沟通的障碍、HIV患者治疗时随时可能发生的职业暴露、简陋的生活条件、酷热难耐的气候以及肆虐的蚊虫……尽管在出发前已经接受了全面的培训和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当真正面对这些挑战时,文燕还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然而,她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这些困难。
在援非的日子里,文燕每天都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努力学习当地的语言,以便更好地与患者、同事沟通。为了降低感染的风险,即使在炎炎夏日,她也始终穿着长袖的白大褂。为了适应当地的饮食,她还学会了自己种植黄瓜和扁豆等蔬菜……
每天清晨,帕瑞仁雅塔瓦医院儿科病房里总能见到文燕忙碌的身影。她坚持每天与当地医生一起查房,仔细观察每一位患儿的病情变化。由于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辅助检查手段有限,文燕只能依靠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来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
在物资匮乏的非洲,文燕充分发挥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她发现当地医院没有适合新生儿使用的呼吸机,便巧妙地将普通导管改良成适用于新生儿的无创正压通气(CPAP)装置,成功提高了患儿的血氧饱和度。
有一次,在查房过程中,一名重症肺炎的患儿突然发生呛奶窒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文燕医生迅速冷静下来,有条不紊地组织人员进行抢救。她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和正压人工通气等操作,最终成功使患儿恢复了自主心律和呼吸。抢救成功后,文燕顾不上休息,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她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得到了当地医务人员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
▲耐心呵护每一个新生命。
生死时速,托起800克“巴掌宝宝”的生命奇迹
在援外医疗的征途中,文燕遇到了一例至今仍让她心潮澎湃的救治经历——2024年6月,一个名为Beauty的超早产儿,出生体重仅800克,被送入了重症监护室。患儿全身青紫,呼吸困难,皮肤如同透明的胶冻,体型小到仿佛只占据了一双巴掌的空间。“即便救治成功的希望渺茫至百分之一,我们也要倾尽全力,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文燕的话语中透露出无比的坚定。
在她的带领下,一场紧张而有序的“生命保卫战”迅速打响。无创呼吸机如同精密的生命守护者,助力早产儿那尚未完全发育的肺部艰难地张开;塑料薄膜被巧妙地用来包裹全身,模拟子宫的温暖与保护,以减少水分流失;每一毫升氧气的浓度都要精准计算好,以确保给予最适宜的呼吸支持。
同时,文燕与护理团队紧密合作,采用袋鼠式护理,让患儿在母亲的怀抱中感受温暖,体温逐渐趋于稳定;开通静脉通路,给予口服枸橼酸咖啡因预防频繁发生的呼吸暂停,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血糖、电解质等生命体征,根据数据精准调整治疗方案等。
然而,这场生命的保卫战并非一帆风顺。Beauty在救治过程中多次遭遇血糖、体温不稳定,穿刺部位出血,感染指标显著上升等挑战。“有一次,她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呼吸暂停,对任何刺激都毫无反应,心率甚至一度跌落至每分钟30次。”文燕的眼中闪过一丝忧虑,“在那一刻,我们紧握复苏囊,持续进行正压通气与胸外按压,同时轻声安慰着焦急的母亲,双眼紧盯着Baby的每一次呼吸,复苏囊如同我们生命的纽带,片刻不敢放松。”
当Beauty终于重新找回自主呼吸的那一刻,文燕才意识到,自己的白大褂早已被汗水浸透,那是紧张与希望交织的汗水,也是生命奇迹的见证。
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救治与呵护,Beauty的体重终于突破了2050克。出院时,Beauty母亲泪水如泉涌般滑落,她深情地对文燕说:“I want my daughter to be a doctor like you!(我希望我的女儿能成为像你一样的医生)。”而文燕的眼眶也湿润了,这份中非医疗协作的成功,是她援非历程里一段动人的篇章。
这只是文燕援非征程中的一个缩影。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产妇大多缺乏常规的产检,导致早产儿发生率居高不下。文燕接诊的危重症新生儿数不胜数,但对待每一位患儿,她都倾注了极大的耐心与关爱。她不仅认真检查患儿的身体状况,还耐心地向家长们讲解注意事项。在每份病历上,她都详细记录了查房情况和治疗进展,生怕有任何疏漏。
“看着厚厚的病程记录、护理记录,感受到了太多的不容易。”对文燕而言:“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我们的使命就是拼尽全力去拯救每一个生命,让爱与希望在非洲大地上绽放。”
▲援非医疗队员组织当地医护进行技能培训
授人以渔: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文燕深知,真正的援助不仅仅是物质的给予,更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是火种的播撒。她倾囊相授,指导当地医生掌握疑难杂症及危重症的抢救技巧,详细介绍中国先进的新生儿抢救技术,无私分享中国儿童疾病诊治的宝贵指南与专家共识。她的目标,是努力把知识、技术和经验留下来,给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晨曦初露,文燕的“特别教室”便悄然开启,她协助当地建立新生儿复苏流程,手把手示范动作,耐心教导同事们开展喉镜插管;夜深人静时,文燕伏案疾书,精心编纂中英双语的《流感、腹泻预防治疗手册》,其内容详实全面,为当地医生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指导。她还积极借助“中津远程医学中心”系统,开展远程会诊、病例讨论、学术交流、远程培训。
从社区孤儿院到深山矿区,从哈拉雷近郊的青少年救护中心到贝特桥的偏远乡镇,文燕跟随医疗队的足迹遍布津巴布韦的偏远角落,16场义诊如同流动的生命驿站,为6113名民众送去健康和温暖。面对电力匮乏的严峻挑战,他们始终将医疗用电放在首位。面对长途跋涉而来、在炎炎烈日下排队等候的民众,文燕不顾43度的高温,在无空调、无风扇的艰苦环境下,坚持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细致入微的义诊服务。汗水浸湿了她的衣衫,但她心中的信念却愈发坚定:“看到当地人如此热切地期盼着医疗援助,我必须坚持下去,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
▲义诊时,文燕为孩子检查身体
在孤儿院义诊时,文燕不仅用医术为孩子们诊疗疾病,还自费购买糖果和饼干,温暖孩子们的心灵,为他们带去甜蜜的慰藉。面对因贫困而延误治疗的家庭,她慷慨解囊,将自备的药品悉数相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大爱。
新生儿科和儿科累计接诊超过1200人次、住院救治500余人、成功抢救近千例高危患儿、16次深入乡村义诊、新生儿死亡率显著下降……这一串串数字,不仅见证了文燕医者仁心的厚重,更映照出跨越万里的生命之光,照亮了中非友谊的广阔天地。
▲文燕被授予“津巴布韦共和国卓越勋章”
2025年3月8日,当文燕圆满结束援非使命,踏上归途之际,津巴布韦卫生部领导亲自为她佩戴上象征至高荣耀的“津巴布韦共和国卓越勋章”,是对她无私奉献的最高赞誉。
回顾援非一年的历程,文燕感慨万千:“这段经历不仅是我人生旅途中一笔珍贵的财富,更让我深刻领悟到,医疗无国界,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今年是中国(湖南)援津巴布韦医疗队派遣40周年,作为中国医生,能有机会树立中国医务工作者的形象,是我今生最大的荣誉。”
从湘江之畔到赞比西河畔,文燕以希望为线,编织出一束穿透万里云层的光芒,照亮中非友谊的辉煌篇章。正如她在日记中所言:“这里的夜空虽无霓虹闪烁,但星辰却格外璀璨。每当看到新生儿紧紧抓住我手指的那一刻,我便深知——这场跨越山海的生命接力,将永远延续,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