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晚,消费电子龙头蓝思科技(300433.SZ)交出一份“量质齐升”的2024年成绩单:全年营收698.97亿元,同比增长28.27%;归母净利润36.24亿元,同比增长19.94%;扣非净利润同比大增46.31%,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08.89亿元,同比增长17.08%。
这一业绩背后,既有消费电子市场回暖的助力,更离不开公司对AI、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等新兴赛道的超前布局。
AI与折叠屏成增长双引擎
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2.4亿部,同比增长6.4%,市场复苏直接拉动蓝思科技核心业务——智能手机与电脑类收入577.54亿元,同比增长28.63%。其中,湘潭蓝思的整机组装业务收入同比暴增97.42%,成为拉动增长的关键。
技术护城河:蓝思科技凭借UTG(超薄柔性玻璃)和CPI(透明聚酰亚胺)等折叠屏核心技术,深度绑定苹果、华为等头部品牌,成为折叠屏手机盖板玻璃的核心供应商。
IDC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30.8%,而蓝思已具备“快速量产柔性屏模组”的能力,为未来苹果折叠屏iPhone(预计2026年发布)提前卡位。
AI驱动换机潮:生成式AI手机和AI PC的爆发为产业链注入新动能。IDC预测,2025年全球AI手机出货量将达4.2亿部(+82.7%),AI PC出货量1.14亿台(+165.5%)。蓝思科技通过玻璃盖板、结构件等高端组件,持续受益于硬件升级带来的价值提升。
智能汽车绑定30+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5.5%的背景下,蓝思科技智能汽车业务收入59.35亿元,同比增长18.73%。其产品线已从车载玻璃扩展至中控模组、无线充电模组等高附加值部件,并成功量产超薄夹胶玻璃,推动单车价值量提升。
目前,公司与特斯拉、小米等30余家车企达成合作,从“零部件供应商”向“智能座舱系统方案商”转型。
新兴业务“三箭齐发”
1. AI眼镜:全链条覆盖Rokid生产线
2024年,蓝思科技智能穿戴业务收入34.88亿元,同比增长12.39%。公司与AI眼镜龙头Rokid达成深度合作,从镜架、镜片到整机组装实现全链条覆盖,助力后者突破产能瓶颈。IDC预计,2025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将达350万副,2030年或超9000万副,蓝思借此抢占产业链制高点。
2. 人形机器人:批量交付灵犀X1
蓝思科技与智元机器人合作,批量交付人形机器人“灵犀X1”,并参与其关节模组、灵巧手等核心部件研发。机构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超1500亿美元,蓝思凭借精密制造经验,有望在量产元年(2025年)占据先机。
3. “碰一下”支付:切入千亿NFC市场
与支付宝联合开发的“碰一下”智能终端,推动其他智能终端业务收入同比暴增754%,达14.08亿元。该设备覆盖全国100多个城市、1000余个商圈,蓝思借此切入NFC支付赛道。据预测,2028年全球NFC支付市场规模将达677亿美元,复合增长率19.5%。
27.85亿研发夯实技术壁垒
2024年,蓝思研发支出达27.85亿元,创历史新高,重点投向折叠屏、人形机器人、TGV玻璃基板等前沿领域,累计获专利2249件45。同时,公司启动港股IPO,计划通过海外融资优化全球供应链,加速东南亚、北美等生产基地建设,以匹配特斯拉、苹果等客户的本地化需求。
展望2025,蓝思科技提出“消费电子+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多轮驱动战略,并明确三大方向:
技术突破:加速AI眼镜、XR头显的轻量化与显示技术迭代;
垂直整合:深化从材料到整机组装的产业链控制,降本增效;
全球化产能:借力港股上市资金,强化东南亚、墨西哥等区域布局,规避地缘风险。
从“果链龙头”到“AI硬件巨头”,蓝思科技的转型路径清晰。尽管毛利率承压(2024年降至15.89%),但其通过新兴业务的高增长和全球化布局,正在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未来,能否在AI终端爆发的浪潮中保持技术领先,将是其市值突破的关键。(湘江财经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