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就业,是所有打工者的美好愿景。如今这一愿景,对祁东县灵官镇竹木市场集中安置点的安置户们而言,早已成为现实。
“我上班的工厂就在自家楼下,每天上下班只要下个楼就到了。”陈外香家住灵官镇竹木市场集中安置小区内,她打工的厂子就在自家楼下。在这个安置小区众多安置楼的一楼,入驻有祁东奔立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祁东县勇艳皮具有限公司等许多外来企业,涵盖皮具、校服、电商等行业。小区内的居民大部分跟陈外香一样,就在家门口的工厂里上班,这让他们每天节省了上下班赶路的时间,有了更多的时间务农和照顾家人。灵官镇竹木市场集中安置点是祁东县3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的一个,这里居住着全镇12个村的200户脱贫户。当年建这个安置点时,为了让搬迁户们能安心、舒心在此长久居住下来,政府从多个方面给予了精心照顾:首先,安置点选在了灵官镇中心地段,这里区位优势好、交通便利,周边学校、市场、医院等配套设施齐全;考虑到安置户们全部是原贫困户,生活压力大,政府还在安置点周边租了20余亩菜地分配给他们,帮助其实现蔬菜的自给自足。不仅如此,安置点的所有安置房全部采用“楼上住家、楼下车间”的设计模式,灵官镇政府希望通过后续引进外来企业,帮助安置户们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愿望。陈外香在小区里的“祁东爱君皮具厂”打工,这家企业主要生产背包、肩包、购物袋等,总部设在广州,是一家集品牌经营、产品开发、规模生产、市场营销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灵官镇党委政府当年在招商过程中,了解到这家企业产品订单供不应求,但招工十分困难,于是盛情邀请其到闲置劳动力充足且便宜的灵官镇建厂。如此,既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又让家乡老百姓不必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主抓乡村振兴工作的灵官镇副镇长罗菁晶告诉记者,在镇里居住的多为老人、妇女等群体,这些留守人员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忙活务农,无法从事过于复杂和技术性高的工作。为让这些留守村民能在家门口幸福就业,灵官镇积极探索“楼上+楼下”“总部+分部”的乡村车间发展新模式,通过积极招商引资,这些年共引进皮具厂、校服厂等13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到镇里建厂,共计带动3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为了让镇里居民能够务工、务农、顾家“三不误”,灵官镇政府还积极引导企业开设员工食堂,实现让员工扶老携幼“一人就业、全家管饭”。引导企业采用“计件制”、灵活设定上下班时间、带订单回家做等方式,为员工接送小孩、照顾老人提供便利。记者了解到,祁东如今“遍地开花”的乡村车间有很多都跟灵官镇类似,采用的都是“总部+分部”的经营模式。比如,蒋家桥镇的“红凯运动用品生产车间”、祁东“美皇制衣”及其开在各个乡镇的16个分厂、“恋旭服装”及其建立在祁东县城周边的8个分车间……这些公司的总部均设在沿海城市,通过沿海总公司承接订单,内地分厂代加工的“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既让祁东等内陆地区有效承接住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也让老百姓不用再背井离乡去远方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