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7 20:33:46 来源: 网易邵阳

湖南
举报
资江潮群英谱第 79 期
袁姣素,女,湖南省洞口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湖南省文联《湘江文艺》编辑。发表与出版各类文学作品两百余万字,主创小说,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四十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我是一个兵》《白驹过隙》,小说集《飞翔的嗥叫》,散文集《毛边的月亮》,诗集《素爱》《月亮的指痕》等。获《人民文学》征文奖、《作品》《西北军事文学》年度优秀作品、第二十五届鲁藜诗歌奖、第三届“潇湘杯”网络文学创作大赛奖等。有作品入选各种选本选刊,被收入中学试题。(长篇小说《白驹过隙》《我是一个兵》均获得湖南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工程,散文集《毛边的月亮》获得湖南省文联重点基金扶持出版,在当当网,京东购物等上架有售)
名家评论
王跃文
袁姣素的《白驹过隙》是一部以时间为隐性载体,人物命运契合时代,完整系统地反映中国铁路发展的小说。这部小说忠实生活,讴歌英雄,浓缩时代,不失为一部反映中国铁路高速发展的力作。小说里既有时代英雄,亦有平凡人物,他们的悲欢离合串联时代,钢铁淬火。他们美好而温情,为理想和信仰而生,无愧于时代。 《白驹过隙》所描述的时间列车,穿越时代,经过站台,驰过生命的节点,从慢到快,从快到慢,停歇、启航、奔跑、风驰电掣。时间的快马与列车一起奔跑。中国铁路交通的多次改革历历在目,从以前的绿皮火车,到快车,再提速到特快,尔后是动车,再到现在的快速高铁。火车由慢到快,正是中国速度的象征。如今,中国的高铁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中国人的出行越来越便利。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铁路发展到今天,那是无数平凡的英雄默默奉献的结果,他们把青春和热血化作漫长铁路上的碎石和枕木。 我自己谈创作体会时说到:“每一个人的庸常生活都可为文学,每一张平凡的脸上都刻着历史风云……我执着于日常生活的描摹,也许它离我想揭示的生活真相更加切近。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文法亦如是,熙攘红尘中。我默默留意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细细记录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的故事。”《白驹过隙》中对平凡人的日常描摹是熟稔的,什么人说什么话,各色人物的思维习惯和行事方式,分寸拿捏得很准确。小说情节的发展与高潮都能不露声色,却又扣人心弦。譬如武高武大的柳采蓝,原是烈士的后代,但他在饥荒最严重的年代因失爱之痛而萎顿不振,成天挨门借米度日。后来,他在堂兄柳胜利的帮扶下,投身于铁路事业,成长为父亲一样的好汉。柳采蓝的心灵蜕变、精神磨难、传奇身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说创作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这部小说除了柳采蓝,柳汀的塑造也是很成功的。她是这部作品的灵魂人物,可谓无名英雄的代表。她十六岁随父亲柳胜利来到铁路线上,遇上了黄昌明,两人有过一段美好的回忆。可命运之神没有眷顾这对献身于铁路事业的年轻人。柳汀阴差阳错地上了另外一辆列车,命运和爱情被意外改写。黄昌明贪生怕死,背叛了自己的爱情和事业。柳汀却在因公殉职的高级工程师秦多安的追悼会上剪下了自己视同生命的马尾辫,发誓将终生不嫁。她深明大义、忠贞不渝,让人感佩落泪。黄昌明不是概念化的反面人物,他的偏狭自私、欲望膨胀和罪孽种种是人性复杂的真实呈现,他的蜕变与灵魂煎熬,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力道。 小说由几个主要人物的铺垫,烘托出平凡人物的伟大灵魂,在故事的高潮中,递进现实命题,演绎忠诚和信仰之美。作家女性独有的冷静笔锋,缱绻迂回,复杂的情感纠葛,矛盾处理,层层推进,抽丝剥茧,将平凡人物的历史风云书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故事的整体结构从宏大叙事中走向生活的真相,解剖人性,救赎灵魂。作者善于用巨大的想象空间构建精神现场,懂得挖掘生活痛感与情感燃点,用平实有力的语言彰显向上、向美、向真的文学力量。那些遇山钻洞,逢水架桥,行走“天路”的故事,贯穿东西南北,如一条贴地飞翔的巨龙与天地共舞,焐暖大地,无限延伸……当汽笛喧腾,那些小人物,面色黧黑的铁路工人依次出场,他们擦亮晨曦,沉入黑夜,默默无闻地燃烧青春,一复一日,年复一年,进入时间的无限循环。他们是鲜活的,他们是平凡而伟大的,将被历史永远记住。 袁姣素的文字质地淳朴,诗性浓郁,好读耐品,有意味,有气场,有韵致。
(王跃文,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著有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朝夕之间》《苍黄》《大清相国》等,小说集《漫水》《无雪之冬》,随笔集《幽默的代价》《无违》等。长篇小说《大清相国》在日本翻译出版,小说集《漫水》在英国翻译出版。曾获鲁迅文学奖。)
众说《白驹过隙》(一)
——读袁姣素长篇小说《白驹过隙》
思 奋
袁姣素长篇小说《白驹过隙》,以文学的笔调,再现了中国铁路慷慨悲歌的激情岁月,塑造了一系列时代英雄的群像,那些遇山钻洞、逢水架桥,行走“天路”的故事,那些钢人铁马,那种铁血柔情,读之令人震撼和共情:这是一部礼赞英雄、歌吟信仰的小说,是一部与时代一起奔跑的理想主义作品。 小说通过主人公柳汀挚爱的一条狗点点的生与死,与列车疾驶而过的隐形对比,展开了对时间的哲理思考。柳汀出生于蓼水河畔,十六岁随父亲柳胜利来到铁路工地,从此就把自己的人生与爱情融入到中国的铁路事业中,见证了中国铁路从蒸汽机车、到柴油机车到电力机车的提速、升级、飞跃的巨大变迁。铁路是她人生的定向标,也改变了她的命运。刚到铁路当临时工时,詹天佑当年独立设计和建筑的京张铁路的故事影响了她,让她这个在柳山里挑着担子、只知道去织布和赶集的姑娘,到成为勘测和设计铁路图纸的工程师的助手,再到跟随施工队伍走南闯北、进行了几条线路的施工,成长为一名工程师,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她这一辈子与铁路相牵、相连、相伴,默默奉献,无怨无悔,浓缩了无名英雄的时代镜像。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新中国在铁路建设上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跃然纸上。比如焦枝线,仅用了8个月时间,就打通了长隧道,全线顺利接轨通车,开创了中国快速修建铁路的先例。一群在崇山峻岭来回穿梭的铁路工人,他们望着一条条铺就的轨道如天路延伸,一次次的隧道爆破成功,欢呼伴随着激动的泪水响在空旷的田野上。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小说里,我们看到,隧道随时可能塌方“又一条活生生的生命牺牲了,刚刚还在和大家并肩作战,转眼这人就没有了”。他们“比泰山还重”,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怀念,铁路的修筑,也是一个战场上的拼杀,写满了“血染的风采”。 修筑铁路的艰苦,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在工地上,有的人脚经常穿着雨靴做事,长期见不到阳光,都糜烂得见得到骨头了,有的长期在阴暗潮湿的地洞里作业,犯了类风湿,有的要截肢。因此,也有人当了逃兵,但更多的人选择了坚守,写就了英雄传奇。英雄是时代的匹配,是时代的引领,也是文明的接力者、民族的执旗手。在中国的铁路发展史上,也可以说是英雄辈出。 秦多安是共产党人的形象代表,他一生恪尽职守,坚持原则,生活与工作步履一致,无论从哪里看,都如清风徐来,是个不折不扣的共产党人。他日夜奔走在铁路的勘测现场,风餐露宿,他曾经迎着风驰电掣的列车从钢轨上取下了别人还来不及撤走的压机,因为他相信,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必须迎难而上,来不得半点犹豫和思考,柳汀作为他的助手,也在他宽容而严苛的要求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人生态度。后来,他响应号召,去非洲援建坦赞铁路,最后牺牲在异国他乡。 柳采蓝是个转折型的人物,他好吃懒做,颓丧消极,到处“借米”度日,生活潦草,既没有方向感,又没有安全感,是铁路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在铁路上娶妻生子,找回了自信与人生理想。他总是嘿嘿地憨笑着,要做铁路建设上的一颗火种,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他在工作中总是冲在前头,不顾危险地顶着挖土,争着装车,纵使“指甲里满是砂砾,十个指头鲜血直流”,他也不叫苦,总是感到生活有意思,有盼头,为了给工友们打气,他晚上给工友们讲故事。后来,在轨道车加挂的平板车上,突遭大火,为了救火,他献出了生命,成为铁道战线的烈士。 与英雄的群像对应,小说也设置了一个在精神陷入困境的人物黄昌明。黄昌明在小说中是个复杂多维的人物。一方面,他是烈士的后代,他的父亲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也崇拜和敬仰英雄,他也希望做一个有信仰、有思想、有担当的人,另一方面,他贪生怕死,面对老曹的死,面对去市政府工作的诱惑,他向自己投降了,选择了撤退。长时期里,无论在爱情上还是在事业上,他都遭受了精神磨难和痛苦矛盾,张亚亚的死,对柳汀的伤害,让黄昌明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审视。最后,他因公殉职的自我救赎让他的灵魂找到了归宿,令人感慨唏嘘。 小说有两条线,一条是中国铁路的变迁,一条是主人公家乡的变迁。那条蓼水河,是柳汀的故乡河,是它给了主人公风雨中成长的养料和动力。小说展现了故乡老百姓克服困难、苦度饥荒岁月,逐渐脱贫,过上小康日子的历程。可以说,故乡既是主人公的精神原乡,又是给中国的铁路源源不断提供人力支持的地方。故乡的巨变与中国铁路的升级换代交相辉映,展示了这篇作品的时代高度。
《白驹过隙》是袁姣素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作家充分展示了她的语言天赋与塑造人物形象的力量。小说故事感人,文学性强,语言精美细腻,富有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山间偶有的一棵枫树,探出火红的脑袋,招呼着这个季节的热烈和丰满”“太阳和人的脸庞红红的,像是喝醉了酒”,这样的小说语言张力十足,耐人寻味。而时间如白驹过隙,在天空和大地纵身而过,让人看不见,又摸不着,但人的向上、向美、向真,是永恒的,它推动着社会的变革,推动着一个个新事物破壁出圈,这就是我们追随和热爱时代的理由。(原载2022年8月26日《湖南日报》)
众说《白驹过隙》(二)
——读袁姣素长篇小说《白驹过隙》
贺有德
袁姣素的长篇小说《白驹过隙》出版,引起了我的注意,现时代以铁路发展为背景写的长篇小说在全国也不多见,我们现在的高铁时代更是走进了世界前列,在中国文学中,书写中国铁路发展史的文学作品不能缺席。当我捧读之后,走进了《白驹过隙》中的那个产生英雄的时代,被小说中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朴实的人民群众、追求信仰理想的热血青年深深打动,那是个铁路英雄的群体,是一部悲壮又震撼人心的铁路史诗。 小说以宏大的叙事完整地呈现那个艰苦卓绝的时代,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那个大修铁路的时代,多角度、多层次反映中国铁路发展史:从焦枝线到湘黔线到大沙线到京九线最后到青藏线,从绿皮火车到快车到特快到动车最后到高铁,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数次改革、飞跃一览无余。 袁姣素的《白驹过隙》的好读耐品体现在小说语言与人物塑造上。在生活中深入挖掘,在人民群众中发现典型,各种表达技巧运用娴熟,恰到好处;人物个性鲜活,有血有肉,真实自然;小说语言醇厚有味,颇具哲性;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环环相扣,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近似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常用的笔法—— 小说情节围绕家与国、个人成长史与铁路发展史展开,事业,家庭,爱情,命运,多条线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推进,交错展开,波澜多姿,迭宕起伏,却又不枝不蔓,收放自如。第八章《抉择》的感情漩涡最为典型。柳汀冰雪聪明,活泼开朗,美丽大方,遇见黄昌明,迸发出爱情的火花。没想到柳汀躲避红卫兵查户口出走,在火车站候车室偶遇秦多安,同赴焦枝线。黄昌明又遇见了张亚亚,面对张亚亚大胆追求,心中纠结;而张亚亚又被郭向东追求,且紧追不舍……总是难得命运之神眷顾,阴差阳错,几经波折,黄昌明与张亚亚走到了一起,回到了父母所在地,远离了铁路上的艰苦和危险,却又命运弄人,没想到张亚亚身患癌症早逝……一波三折,往往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美国欧·亨利式笔法,扣人心弦,直抵灵魂深处。既丰富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小说主题。同时,与之同喜,与之同悲,欲罢不能,他们历经磨难的岁月与命运多舛深深地扣动着读者的心弦。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载体,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任何时代,任何题材,任何风格,文学作品都得依赖文学语言的渲染与张力。袁姣素的语言文字,正如王跃文在《白驹过隙》的《序》中所评:“质地淳朴,诗性浓郁,好读耐品,有意味,有气场,有韵致。”而且,“什么人说什么话”,都把握得很到位。袁姣素的语言风格既接地气又饱含张力,朴实中有内涵,有诗性,有思想,余味悠长,具有强烈的艺术质感——“那株野菊花孤独地立在田垄上,与黄昌明孤独的影子一起孤独着”“夕阳渐渐变小,变淡,最后,就在一盏茶的工夫,忽地就不见了。好像有人用铁丝做的圆圈在地上滚,突然被什么东西一推,就滚没了”。 小说细节也处理得非常到位,触动人心,如临其境:“在老曹的追悼会上,柳汀读悼词,‘喉咙哽咽发紧,声音颤抖着’,但又‘清脆洪亮’‘表情坚毅,目光坚定’‘手握成拳头举起来,好像在向英雄致敬’”——场面悲壮感人,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柳汀的成熟、坚毅、顽强,歌颂了以老曹为代表的铁路英雄,很好地彰显了小说的主题。当焦枝线顺利接轨通车,盛大的庆祝场面又是如此的激动人心“铁道线上、线下到处欢呼雀跃,工人们丢掉头上的铁盔,扔掉手里的铁钳铁锹,双手高高举起,大声呼喊着‘我们胜利了!我们成功了!’”——多少个日夜苦战,终于全线通车,流汗水、洒热血换来了成功,扬眉吐气,振奋人心! 柳胜利回家路费精打细算,有次火车晚点,“他在外面按着肚子蹲了几个小时,连水都没喝一口”,留下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时代印记;铁四局笔杆子黄昌明,遇见柳汀,心猿意马,“把盐当作白糖放进包子里”,刻画了人物微妙的心理,生动传神;柳汀去车站接秦多安,“两只手放来放去,不晓得放在哪里合适”,期盼,激动,兴奋,紧张,慌乱,女性特殊时期特有的种种微妙心理相融合,刻画细腻传神;秦多安离开柳汀去坦桑尼亚的那天晚上,因为“拙于言表”,因为“怕惊着柳汀”,一直不敢表白,“只是陪伴着熟睡中的柳汀坐到天明”,深情,腼腆,甚至木讷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此细节,小说中多处运用,增色不少,把人物都写活了。同时,亦体现了故事情节的有张有弛,舒缓有致,紧贴人心,紧跟时代。 试想,我们不妨在出行的高铁之上,带上这本《白驹过隙》,翻阅那段峥嵘岁月,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在光阴中遇见时代,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巨变,那些时代磨难,历史记忆,在时间的洗礼下,如高铁一样飞速前进,永远向前。(原载2022年8月17日《湖南工人报》,2022年8月24日《娄底日报》)
(贺有德,笔名老树,湖南省涟源市人,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教师作协理事,首届湖湘教师文学征文大赛获奖者,作品先后入选《中国随笔选粹》《中国散文选粹》《2013年中国文学作品精选》、2014年度《中国散文佳作精选集》《疯狂阅读》等。)
名家点评《白驹过隙》
在《我是一个兵》中,袁姣素就表现出了既接地气又扬正气的平朴气息。这部《白驹过隙》,更是由草根群像抒写中国铁路的高速发展,人物立体,有血有肉,震撼心灵,表现出新时代人们对理想和信仰的坚守。这种平民化的创作追求和抒写,值得关注和推崇。
——著名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 白烨
时间如奔驰的列车,永远向前。而《白驹过隙》中的碎石、枕木、气息等等,无不带给人们心灵的碰撞和思考。时代赋予我们成长、磨难和美好,以及对更高目标的追求,在这群朴实敦厚的小人物身上得以真实呈现,令人感动。 ——著名作家,中南大学教授、湖南省作协副主席 阎真
袁姣素的《白驹过隙》忠实生活,讴歌英雄,浓缩时代。故事里既有时代英雄,亦有平凡人物,呈现了中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对人民品质生活带来的社会意义,其传统又独特的语言风格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
通过宏大的叙事、细微的生活、传奇的故事,《白驹过隙》摹写了铁路人的使命担当与铁路事业的日新月异,作品中的激情岁月、风雨成长、灵魂蜕变,以及“钢人铁马”的时代精神,带给人深刻的心灵感触和思考。
——著名评论家,湖南省作协副主席 龚旭东
作品欣赏
壹
二癞子在村里喊广播的时候,对河的镇政府的扩音器也在喊,嗯,啊,各位父老乡亲,注意了啊,嗯嗯,接上面的文件指示,近日将有一试验发射卫星会降落在我们这里,具体精确降落地点不详,日期不详……嗯嗯,喇叭里面传出一阵悉悉索索的声音,好像是老鼠在扒谷子……应该,可能吧就在这三五日之内,大概范围就在高沙市,请大家做好临时迁移准备。尽量不要滞留在镇内,以免造成财产与人身伤害。又一阵滋滋啦啦的刺耳的延长音,然后,对河这边的喇叭又在伸长了脖子喊,连续播报几遍,此起彼伏,彼伏此起,滋滋啦啦地,整个上空弥漫着急性咽喉炎的症状。 广播车轮战停了没几分钟,二癞子和翠云就到晚晚家里来了。二癞子说,晚晚,你是村里头最……最有威信的长辈了,帮……帮我拿个主意,这文件都下来了,我这个村主任也……也得带头迁移一下吧?晚晚说,还真走呀?翠云赶紧接腔,不走不行呀,这卫星可不是闹着玩的,听说有航空母舰那么大呢!怪吓人的,要真是从空中落到我们镇上,整个高沙市还不被毁了! 二癞子嚷嚷着,去……去,你个娘们,知道,知道个屌!没看过电视里面……发射卫星吗?不就一颗……一颗原子弹那么大小嘛。他鼓起眼睛咽了下口水,又说,大小倒……倒是不怕,怕的就是它一旦着……地发……发生爆炸可不得了呀,威力比不上原子弹,肯定也……也是一颗炮弹吧?万一运气不好,嗖——的一下落到谁家屋顶上了,一家子还……还不死翘翘了……说着说着他突然憋着声气朝屋顶上偷偷地瞄了一眼,屋子顶上的亮瓦被落叶挡住了亮光,正好一阵风吹过来,那些落叶燕子一般起身飞走了,漏下来一线细带带一样的光亮,光线中悬浮和翻滚着数不清的微尘,正好打在二癞子的左脸上,他的左脸顿时被这道光劈成了两半,一晃一晃地,幽暗而明亮。这时候他身子居然还真的那么颤了一下,好像卫星真的要落下来了。 是咧,是咧,那黑白电视机又小,也看不怎么清楚,到处都是雪花点点,哪个晓得那个卫星到底有多大呀?翠云的眼珠子也朝屋顶上瞄了一眼,用手把衣服掖了一把又一把。 看看,就你这心里素质还当什么村主任呀?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你这么慌慌张张地,全村人都盯着你呢,还不乱成一锅粥? 是啊,昨天,我叔全家就已经坐班车去外地去了,说是过了这几天危险期才回来。翠云马上把话接了过去。谁愿意这么折腾呀,没办法,人命关天呢。 要走你们走,反正我是不会走的。你们也真是怂得死,一个卫星就把你们吓得屁滚尿流了,真要有什么天灾人祸的,还不钻了牛屁股?俗话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命都在阎王手里攥着,他判笔一勾你不去报到都不行。但要是你阳寿未尽,你就是去到阴曹地府,他还得让你还阳。 晚娘正在择菜,把一根黄瓜掰成两截,给二癞子和翠云一人一半,她也附和着老王,说,这话也是有道理的,你们看,前不久村里的陈老五都被妆了尸了,大家也都看着他死了的,没有心跳,鼻子也不出气。他硬是在棺材里躺了几天几夜,和尚师傅也给他念了经,快要合棺出殡入土了,他又突然从里面坐了起来,你们说怪不怪? 唉,话是这么讲,可这也是真家伙,货真价实的卫星呀,一旦着地爆炸了,可不是过家家的。要是谁运气不好,谁就倒霉。 你要是打算盘要我牵这个头,劝你就此打住,我最讨厌背叛祖宗的人,反正我是不走的,要走的我也不拦着,腿都是长在自个身上。哼,我倒要看看这颗卫星到底有没有这么邪!当年走日本都不怕,还怕它?!晚晚冷笑一声。
贰
那个时候王晓荞还只有十四五岁,是王的晚女,其实晓荞是排行老二的,老晚是晓荞的弟弟,上面还有一个姐姐。但老王总对外人说,荞是他的晚女,宝贝得不得了。他也从不喊王晓荞的全名,总开口闭口“荞,荞”的挂在嘴上。喊得久了,家人也都习惯了,外人也习惯了。 荞的样子很甜,惹人怜爱,尤其是眼睛,是一双鱼水眼,就是城里人讲的眼睛会说话。老王喜欢用短短硬硬的胡子茬茬去扎她懒豆腐样的小脸蛋,喜欢把手伸到荞的胳肢窝里挠痒痒。那个黏乎劲,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才好。荞的姆妈总说,真是前世欠的。对的,就是乡下人喜欢挂在嘴巴子上的“前世”。荞是被他用胡须扎着长大的。 也是怪,荞喊老王喊“晚晚。”喊老王老婆喊“晚娘。”不像别人那样洋气点的喊“爸爸”“妈妈”,土一点的喊“嗲嗲”“姆妈”。王晓荞一生下来就体弱多病,几近夭折。八字先生说,荞的八字太大了,命里与她父亲相冲,为了避免这个,荞不能直接喊爸爸,得改口。那喊什么呢?八字先生说,喊晚晚吧。好的,晚晚就晚晚。那个时候“晚晚”是族里的辈分,跟父亲同一个班辈的,是父辈兄弟里最小的一个。荞开口闭口喊“晚晚”,慢慢地,大家也都跟着荞喊老王喊“晚晚”。喊老王老婆喊“晚娘”。
晚晚天生就对音乐敏感,还会自己填词谱曲,有艺术细胞,什么乐器到他手里,他摸个几天就会摆弄,练个月把就能滚瓜烂熟。会拉二胡,金胡,会吹唢呐、笛子、口琴,会弹秦琴,土琵琶,三弦。这东西还真是天赋管着的,很多人也跟老王学,可学多久都没有老王弹得天花乱坠,拉得炉火纯青,那些乐器好像天生就是老王手里的菜,老王怎么摆弄,都服服帖帖地,就跟他家里养的小黄一样,只要他招呼一声,小黄就乖乖地坐在他脚边,听他发号施令。 那个时候荞还没有跷跷板坐,晚晚的二郎腿就是荞的跷跷板,荞在他的腿肚子上一上一下,怡然自乐,大多数是抱着他的腿肚子睡着的。晚晚也不抱她到床上去睡,就把腿轻轻地放下来,然后开始弹琴。 荞最爱听的是秦琴,土话叫做蹦蹦琴。三根弦下面的琴皮是蛇皮做的,据说是那种身上鳞甲很硬的大毒蛇或者蟒蛇皮做的。弹出的声音特别地响亮,清脆,真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在院子弹琴,整个村子都能听见晚晚的琴声。有时候,晚晚兴致一来,拉条长板凳一坐,一曲《高山流水》,一曲《天仙配》,再接着是《赛马》……双目微闭,身子微颤,时急时缓地扭动,把弦的左手蛇一样灵活自如,忽上忽下,右手如簧撩拨,刚柔并济,脚板也配合着全身的节奏打着拍子。琴声一停,鸦雀无声,晚晚睁眼一看,不得了,屋门口圈满了人,发着呆气,意犹未尽。等大家回过神来,口哨声此起彼伏,大家闹着喊着要晚晚再来一曲。晚晚嘿嘿地笑着,向大家摆手示意,说,都回吧,都回吧,该做饭了,伢子们该饿了呢。
叁
高沙明明是个镇,可这里的人偏偏却要喊做高沙市。也怪不得,这个镇本来就是个重镇,历史色彩浓郁,自古以来就是最热闹的地方,每逢节日人声鼎沸,水泄不通。镇最初的名称叫高沙市,秦汉时建街,唐宋时称市,明清时臻于鼎盛,享有“五里长街,烟景繁华”的“小南京”美称。 塘湾村就是这个镇里最大的村,也是大多数人富裕起来的地方,跟高沙市就一河之隔。二癞子就是这个村里响当当的人物,他的叔叔是高沙市的党委书记,村主任这个位置当然非二癞子莫属了。当然,所谓的民主投票还是要过一过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 二癞子除了口吃得厉害,其他都还是蛮聪明的,做事也还分得清公母,长得五大三粗,一副癞子样。之所以喊他二癞子,因为他在家里排行老二,小时候皮得很,老喜欢跟小燕子过不去,喜欢去掏燕子窝,大人们喊都喊不住。就吓唬他说,燕子窝是掏不得的。那要是掏了呢?掏了头上就会长癞子。他还是不听劝,大家就都喊他二癞子。他的老婆翠云是村里长得最光鲜最水灵的媳妇了,真的是他行了狗屎运,活生生地把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翠云不但长得乖态,嘴巴子也乖。在路上遇见谁都喊,声气甜甜腻腻地,叔呀,吃饭了么?婶婶,你这衣服挑得真好,耐看,还耐脏,在哪里买的?说得人额头上全是蜂糖。老话说得好,嘴巴甜当得钱,嘴巴尖翻上天。翠云就是这样的人物,是塘湾村的一把脚,媳妇里面算个厉害的角色。 翠云最喜欢往晚晚家里拱,喜欢听晚晚弹琴,喜欢跟晚娘家长里短,嚼舌根。 这不,走卫星回来后,听说荞被晚晚打得半死,还真有点不敢相信。要知道,荞是晚晚的心肝宝贝呢,怎么这次就舍得往死里打了? 翠云炖了一锅鸡汤,还加了不少的补药在里面,香气喷喷地,她趁着热气端到晚晚家里去。还没有进屋,翠云就闻到一股苦苦的中药味,晚娘真的在外面的屋檐下守着一个火炉子,热气腾腾地,像在篜包子。药罐上面敷了一张黄色的土纸,正在汩汩地冒着气泡,还不时地溢出来,流在红通通的边沿上发出嗞嗞的声音,水蒸气直冒。天气真热,屋门口的树叶都纹丝不动,人在屋里坐着不动也汗流浃背。晚娘拿着把蒲扇在一边扇风,一边往远处瞭望。 哦,看你晚晚回来了么,一大早被村里叫去开这次走卫星的总结会去了,到这时候了还不见人影,你这是端的么子? 是咧,这次走卫星跟同学出去了七天,一进屋就被她晚晚打得死,用皮带子抽得全身乌青乌青的,加上天气热,在外面中了暑,一回来就发烧了。 别进去了,荞刚刚睡了。一身的伤,还在发烧,打针吃药都不管用,都已经几天了,高烧低烧连着来,真是邪乎了,这烧就这么难退。也许是她晚晚从来没有这样打过她,心里难受吧。所以这烧也难得退下来。晚娘把鸡汤端进屋里,又带了条四四方方的矮木板凳给翠云。翠云一屁股踏上去,一边嗑南瓜子,一边说,是的呢,也怪不得晚晚着急上火,这次走卫星发生太多的事情了。顺子带着媳妇一起出去的,结果回来的时候就剩下他一个人回来了,他媳妇都已经八月个的肚子了呢,怪可怜的。听说在车上动了胎气,早产了,大出血,还没送到医院人就已经冷了,一尸两命呀!
是咧。晚娘叹了口气,也怪不得他打荞,荞跟我说只去同学那里玩三天的,结果去了七天,连个电话都不打。走卫星的都回来了,就她拖到现在才回来。你晚晚看到走卫星的人回来,什么车祸呀,细伢子溺水呀,连被自家的板车撞到的都有,死死伤伤地。他都急得死,七天时间,什么东西都吃不进去,夜里都是抬起眼睛睡觉,整个人都瘦了一圈,像是得了一场大病。他不仅担心荞,看到乡亲们一个个的损失更是心痛呀,荞是鸡肚子不晓得鸭肚子事呢! 也是,荞没有回来,晚晚哪里吃得下睡得香嘛,从小到大,荞没有离开过你们,晚晚这几天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呢!这世道,有些事情还真是说不好,有时候好端端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的,真的是天有不测风云呀!这次走卫星回来后,村里统计了人数,本来是活生生的人回来后就无端端地少了好几个了呢。所以荞出去几天没有音讯,晚晚肯定是急得不得了。他那么喜欢荞的,全村人都知道荞是晚晚的宝贝疙瘩呢。加上这次出去躲卫星谁也不听他的劝,造成了这么多的意外损失,晚晚心里不晓得怎么痛呢,唉,想想都不敢相信,真像是做梦一样。 天空很蓝,澄澈的样子。而大地沉静,被阳光烤得金黄金黄地,散发出米汤和锅巴烤焦的香味。 荞在里屋躺在床上,其实并没有完全睡着,她迷迷糊糊地听到晚娘和翠云叽叽喳喳地,说着走卫星那几天发生的事情,恍如梦境……
肆
晚上的时候,塘湾村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白天的广播似乎还在屋檐顶上雷一样滚来滚去。都到半夜了,所有的屋子都没有熄灯,都顽强地挺着,谁也不愿意第一个把亮拉熄。所有的人都在床上辗转反侧,木床发出吱嘎吱嘎地响声,冷不丁一听,还以为是谁推开了谁家的房门。晚娘把一根红蜡烛插到神龛的香案上,双手合十,嘴巴里面念念有声,祖宗保佑!祖宗保佑呀!保佑高沙市!保佑塘湾村!她弓起脊背正准备来个九十度的阿弥陀佛,就听见急遽地敲门声。她赶紧去打开门,只见翠云气喘吁吁地,跑得满脸通红,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不得了,不得了,西村头的六嗲嗲刚刚去了。晚娘说,去哪里了?唉,是那个去了。晚晚接了声气说,他怎么就去了呢?平时不见他好好的么? 是这样子。他家里的人在讨论明天走卫星的去留问题,说他年纪太大了,都八十多岁了,又有高血压,怕他在路上受累,要他在家里照顾家里的牲畜。老头子不依,说离不开孙子,一天看不到孙子在身边就像是猫被拔了须了。家里人做他的工作做不通,他儿子就骂了声,老不死的,好人命不长,丑人占地方。六嗲嗲就白眼珠一翻,腿一伸就这么去了。 是咧,太突然了。应该是心脏方面有问题,或者是脑溢血之类的毛病,不然不会去得这么快。 当什么大事,他们家里人说去了也好,去得轻松,没有欠一天床债,真是前世修来的福。也省去了走卫星的麻烦,他们说等走卫星回来再给他送葬。 遭天谴呢!真的是家里出报应了。我倒要去问问他家里人。晚晚义愤填膺。晚娘也说,走,去看看。 他们一起急急地走到六嗲嗲屋门口,堂屋门开着,六嗲嗲直挺挺地躺在一张木板上。没有惊天动地地哭声,他家里人都在忙得团团转地收拾东西,晚晚冷着脸,大喝一声,你们都停下,都在搞么子?!家里老了人,该哭的要哭,该烧纸的去烧纸,六嗲嗲尸骨未寒,你们也真是做得出来呀! 这一家子看到晚晚突然出现,都愣住了。六嗲嗲的儿子说,没有办法,明天就要走卫星去了,没有时间管这档子事了。 真是不肖子孙!死者为大,走卫星算哪门子事呢?那个时候六嗲嗲走日本都不怕,你们这些不肖子孙倒好,一个卫星就让你们都做了怕死鬼。
政府都下通知了,你还管得着吗?再说了,活人重要还是死人重要? 我真要替六嗲嗲刷你几个耳巴子!打掉你的六分怂气。晚晚说着就挽起袖管。晚娘和翠云赶紧拉着晚晚。 正在大家推推搡搡的时候,突然塘湾村所有的灯都灭了,整个村子立即死气沉沉,一片漆黑。这个时候所有的声音和动作都停住了,好像被孙悟空施了定身法。只有庄稼地里的虫子在不知死活地啾啾着,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安静笼罩在塘湾村的上空。躺在床上的人都不敢再作死地翻身,一双双睁得大大的眼珠子在黑暗中滴溜溜地乱转,猫头鹰一样盯着天花板,大气都不敢喘一口,耳朵兔子一样都竖得尖尖地,生怕接受不到信号。全身的神经都绷得紧紧地,做着随时弹簧一样射出去的准备。好像那颗传说中的卫星随时会从空中突然降落下来,在高沙市开花,在塘湾村开花,把这里炸得人仰马翻,灰飞烟灭。突然,一阵清脆的声响从院子中间传来,在这丝丝分明的安静中显得特别地响亮与清晰。所有的人同时把心提到了嗓眼上,一动不动。在这几乎凝滞的黑暗中有人大脑飞速地运转着,有人僵硬着身躯把拳头塞进嘴巴,有人一脸的迷惑,懵懵懂懂不知所以,有人用手捂着耳朵,把头缩进被窝。在这几乎要让人崩溃的瞬间,一个巴掌清脆的声响再次响起,一个男人粗暴的呵斥声传来,撞到鬼吗?慌里慌张地干么子,老祖宗传下来的青花瓶都被你打碎了,你爷爷说这个老古董都传下来几代人了,是家里的宝贝呢。“哇——”的一声嘹亮的哭声划开了夜空中浓浓的黑暗,几乎所有的人都长长地吁了口气,一下子把身体柔软下去。 不知道谁家用火柴点燃了蜡烛,嗞——的一声燃起微弱的光亮。唉,真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呀,真是怪了,这个时候都停电。有人在黑暗中摸索着,咕咕噜噜地,自言自语着。院子里的狗又开始吠起来,塘湾村的夜空飘忽着点点跳跃的光亮,虚幻而迷惘,像个被放了蛊的病人。 晚晚,我们走吧。我也出来得急,没架势,没带手电筒呢。翠云在暗处打了个冷颤,挽着晚娘的胳膊不知所措。唉,走吧,晚晚叹息着,这年头,好事也做不得呀,皇帝不急太监急,真的是人死如灯灭呀!
塘湾村就是一个台湾岛,要想去到对面的镇上去,必须要坐船渡过去。河水自西向东哗哗流淌,清澈见底,浅一些的地方,还能看到下面的丝草葳蕤,鱼虾来来往往。河面有一百多米宽,挨近对面码头的地方河水最深。 为了方便大家去对河买卖,细伢子读书,村里出钱造了条大渡船,可同时乘坐一二十人过河。摆渡的是个独眼老人,以捕鱼和摆渡为生,喜欢喝米酒,甲醛中毒得厉害,最后视网膜破坏,导致失明。那只失明的眼睛红得像日本人的膏药旗,但他水性极好,是这条河上的独行侠,大家都喊他独眼龙。 这几天,独眼龙忙得要死。要过河的人一长串,一天从早到晚不歇干。刚好又是夏天,天气热得不行,人稍微一动就挥汗如雨。 村里几乎所有人都倾巢出动,连家畜都赶出来了。码头两边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连过年都没有这种阵势,只看见黑压压的一溜排黑乎乎的脑袋。 晚娘在码头边上的柳树林里担了担凉粉卖,一毛钱一碗,舀得飞快,一下子就卖完了一桶。这边等船过来的间隙大家就围着晚娘的凉粉桶。这鬼天气,太热了哦,不小心还真得中了暑,走个卫星还中暑,要喝十滴水,刮痧就不划算了。哈哈,刮痧就了不起了呀,总比命都没了强吧?这个把衣衫一脱,用水拧出脏脏的水来,也打个哈哈,老花猫打瞌睡——当不得死。管那么多干嘛,还是喝碗凉粉爽快。多放点醋,口不干些。乡亲们麻雀一样唧唧喳喳,飞来飞去。他们喝了凉粉嘴巴一抹,就飞起脚来去赶渡船去了,有些婶婶们还转身回来跟她说一声,你呀,村里人都走光了,你还在这里卖凉粉,真是个财癫。赶紧收拾家里走人吧。 不管呢,你们走吧。我是公不离婆,秤不离砣,老王不走,我也不走。 那你家老王呢?你把他带到渡口来看看这阵势,我就不信他真不走。 我在这里卖了三担凉粉了,他给我送来了三次。乡亲们也劝过他,谁劝他就骂谁,他脾气犟,就是不肯离开这个屁股大的窝。 真是服了你们了,都火烧眉毛了,屎都到了屁眼了,一个还在卖凉粉,一个还有闲心弹琴。 讲着讲着,独眼龙在船尾扯着嗓子喊,你还上船的么?我要开船了。那个婶婶的爷们就骂骂咧咧地过来了,你个抹桌布(黄脸婆的意思),还在这里慢腾腾地干么子?真的是头发长见识短,没见过发苦难财吧?人家是要捞笔票子,最后一批才走的。都是聪明人,哪个像你蠢得死。 就你聪明!一毛钱一碗的凉粉叫做捞票子?!她一边急急地赶脚,一边撩起衣襟擦着眼睛。走了几步,又折身回来,对晚娘说,论辈分,你得喊我婶,听婶一句劝,你们两个老的不走,家里的细伢子一定得安排好了。要知道你家老幺是老王家的三代单传呢!还要靠他延续香火的呢。 婶婶放心,我背着老王把老幺打发到县城他外公家了。荞也跟同学出去了,家里就剩我们两个。 晚晚仍然在家里弹琴,整个塘湾村的脚板都在响,咚咚地在院子里来来去去,匆匆忙忙,尘土飞扬。就连狗好像也觉察出了这些天的不寻常,在院子里飞快地跑来跑去,追逐着自家的主人奔跑,跑到渡口主人又把它打发回去守屋。用手摸摸它的脑袋,几岁大的小主人还朝着它灰色的鼻子尖尖亲一下,用头蹭着它的头,搂着狗的脖子,叮嘱着,乖花花,回家守屋去,我们都走了,怕屋里进去贼牿子呢。狗也听话,就一步三回头地赶回去守屋,依依不舍,蹲在自家屋门口狂吠,歇斯底里地发泄着。 晚晚弹的《梁祝》《江河水》婉转缠绵,悲愤难忍,此刻却不能挽留乡亲们哪怕一秒钟的停留,晚晚的屋门口空空荡荡地,一只叫蝉在高高的椿树上喊破了喉咙,配合着晚晚的琴声。此刻,整个村子都是狗吠,蝉鸣,琴音,不绝入耳。不知谁家里收拾的时候不小心,摔碎了一地的碗碟,又发出“砰砰”地四散开去的声响……
陆
走卫星的第二天,渡口仍然热闹非凡。晚娘仍然摆了担凉粉在卖,她拿了把蒲扇摇着,衣襟前面一片濡湿。她站在柳树叶的蓬蓬间,遮着阴,一会儿用手搭下凉棚,看又过去了一船人,码头这边马上又挤满了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阵容浩荡。 她发现这天过河的,不光是人,还有家里养的牲畜,也一船一船的渡过河去。公鸡不停地打着鸣,鸭子也不甘示弱地嘎嘎地欢叫着,还有笨重的灰嘴巴红嘴巴的鹅。有些鸡脚鸭脚没栓牢的,扑腾一下,鸡鸭就撒腿跑开了,大家都在圈着围着帮忙捉,搞得鸡飞狗跳,好不热闹。 独眼龙送了一拨又一拨的人和家畜过去,待他掉过头到对岸接下一趟的时候,就傻眼了。 陈老五的儿子和媳妇赶着一头几百斤重的老母猪过来了,走路一摇一晃的,那老母猪肚子下面的一排奶子格外地醒目,也跟着一晃一晃的。他们一边用罩子笤帚为老母猪开道,一边嘴巴里嘟噜着,我的祖宗,你听话些好吗?别乱跑,肚子里还有一肚子的毛毛呢。然后又大声喊一嗓子,大家让让哈,要生了呢!要上船的时候,独眼龙说,你们也真会弄,这么重的猪能上来么?你说还怀了一肚子的毛毛?就不担心会返死么? 不会的,不会的,出来的时候特意在猪栏边报了返(报返即保胎)的。 船上的人议论纷纷,到底是人重要还是个猪重要呀?大又大的,占地方,船本来就小,还跟着凑多,人都装不赢了。是啊,是啊,谁家里没养着头畜生呀,要都赶出来跟人一起逃命,那这船还要不要过呀!独眼龙就插了句,算了,算了,赶都赶来了,还叫人家再赶回去呀,就这一次,下不为例呀。不然的话我就不送你们过河去了。于是,在大家的帮助下,老母猪也上了船,挤在一船人中间,臭气哄哄地。过河的时候,它还算听话,只是用个长长的臊水嘴巴拱这个的裤管,拱那个的肚子。嘴巴里面哼哼唧唧地,不知道在哼些么子东东。到河中心的时候,有人开始说笑话,笑话的内容当然离不开这头老母猪。他问道,我们一辈子跟牛跟猪打交道,谁家里牛栏里面不栓着头犁田的牛?谁家里没养着头年猪或者用来生崽的猪娘?可是你们知道猪娘肚子上有多少个奶头吗?大家一时轰闹开了,七嘴八舌,有人说是二十四个,两排。有人说二十一个,两排各十个,屁股位置中间还有一个。争来争去,没个准头,大家就笑,这不有现成的嘛,数数不就知道了。大家这么一闹,真有人蹲下去数,这时候船也开始不稳当了,里面的人和猪一错了位置,船身就摇摆起来,东崴一下西崴一下,然后还崴进来了水。这猪见水进来了突然惊慌起来,躁动不安,结果船就在大家的惊呼中沉没了,猪和人都在河里扑腾着。 独眼龙喊着,会游泳的赶紧捞人呀!那些会游泳的猛地清醒过来,在河里扑腾着,一个拉着一个,游向岸去。陈老五的儿子拉着媳妇上了对岸,甩着一头的水珠子捶胸顿足地哭开了,我的猪娘呀!我的祖宗老子呀!一肚子的猪崽崽用来给孩子交学费的呀! 独眼龙就说,还好,还好,幸亏这一船人会游泳的多,没出人命就好。猪没了没关系,还可以再养的,早跟你们说开了的呀,莫怨我。 嗯哪,煞气真重呢,都莫讲了,赶紧走人吧!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哆嗦着身子,在这明晃晃的阳光下全身冒着鸡皮疙瘩,似乎每个人的头顶上都罩着寒气,阴嗖嗖地。 晚娘在对岸看着一群落汤鸡样的人群,摇着头叹息一声,唉,这卫星走的……
柒
第三天的时候,晚晚的琴声愈发地凄凉而响亮。他弹着荞最爱听的蹦蹦琴。声音时而铿锵,时而呜咽…… 乡亲们挑着,背着,两手不空,连平时淘气得死的伢子们都乖乖地牵着大人们的衣角,生怕一不小心就跟大人走丢了。他们忙忙碌碌地赶到码头去,蒙着脑壳赶路,风一样窜来窜去,像一只只没头没脑的苍蝇。晚晚弹一曲《将军令》,又一曲《十面埋伏》,雨点般急遽地落在他们急急忙忙的脚跟上。塘湾村的上空被晚晚的琴声充斥着一种凄婉而悲凉的味道,连被火辣辣的太阳炙烤得滚烫的大地此刻也变得阴凉而忧郁,那声音如诉如泣,缠绵悱恻,凄婉哀怨…… 晚娘仍然在码头的树林里卖凉粉,柳树圆形的叶片簇拥成荫,但仍有细碎的阳光漏下来,在她淡青色的确良衬衣上星星点点,像一群提着灯笼的萤火虫,一闪一闪地,流动着金色的光亮。 独眼龙矫健在河上来来去去,他划着村里另外的那条渡船,河风鼓满了他的衣裳,像一只大鹏。等船的人照旧要喝一碗凉粉,嚷嚷着要多放点醋,给晚娘留下一角钱急急地离去。
下午的时候,二癞子和翠云一家子急急的赶过来了,船快要开的时候,晚娘喊着独眼龙等一下,二癞子的爷爷在后头呢。翠云回头一看,果然,八十多岁的老人拄着拐杖正颤巍巍地赶呢!哎呀,不得了,不是交代好了么?爷爷留在家里看家么?怎么也跟着出来了呀?船上立马一阵骚动,大家叽叽喳喳地,说什么的都有。怎么只顾着自己逃命呢?要出去一家子都出去,不然就都留在家里,把老人一个人孤苦伶仃地扔在家里怎么行?是啊,是啊,要是卫星落下来,他老人家跑也不跑掉呀。莫要像六嗲嗲一样呢,急出好歹来就不好了。翠云还没有张嘴,脸就红得像天上的晚霞,她急急地说,哎呀,你们是不知道呢,我爷爷身上有几种病,医生说不可以跟着我们这样舟车劳顿,只可以在家里静养。 翠云一边说着一边跑过去搀扶爷爷,老人家颤巍巍地拉着翠云的手老泪纵横,说,傻瓜,我都是快要进土的人了,我不会去走什么卫星,我也不想离开住了几十年的老屋,你们年轻人能好好地活着比什么都好,我是来给你们送行的,舍不得你们呀!翠云扶着爷爷到晚娘的身边,说,晚娘,我爷爷身体不好,家里就烦请你多多照应了。在你灶上搭把火,给他送下饭菜行么?回来我再算伙食费给你。晚娘说,要得,要得,你放心。要么子伙食费咯,乡里乡亲的。 船上的人听了,这个喊着,晚娘,你记得帮我家的牛扔把草呢!那个又叫起来,晚娘,你帮我家的猪把一下食呀,隔三差五地去看看,别饿死它就行。又有人大喊着,晚娘你别听他们的,你和晚晚也要走卫星呢,别这样拧,把命稀里糊涂地搭上了不合算呢……大家七嘴八舌,大呼小叫,个个泪眼婆娑,晚娘向大家挥手告别,好像真的是要永别一样,大家莫名其妙地悲伤,莫名其妙地失声痛哭…… 塘湾村空了,高沙市也空了,整个天空都空空荡荡地,只有晚晚的琴声还在填充着这令人心酸的空。
捌
塘湾村和镇政府的广播再次轮流响起的时候,是在三天之后。照样是滋滋啦啦的杂音断断续续,此起彼伏,空气中振荡着一只鸭公样嗓音的气流,像个要死不生的怪物,刚刚从阴曹地府返阳。 广播里播报着卫星残骸坠落的地点,在离镇里六七里外的荒地上,大约有十几米长的钢片,实验发射成功,降落成功,在发射与坠落的过程中无一伤亡。然后又总结着走卫星这几天在路途中人员意外伤亡事故,老人死伤多少,小孩死伤多少,孕妇早产难产和死亡多少,家畜损失多少……所有的人都在尖起耳朵听,所有的人都不说话,所有的人眼神呆滞,恍若隔世。好像这些都是在电视里发生的故事,属于中央一台的新闻播报,跟高沙市无关,跟塘湾村无关。
天空仍旧很蓝,蓝宝石一样,蓝得令人流泪。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晚晚的琴声又飘荡在村庄的上空,所有的人又尖起耳朵听,竟是一曲《沧海一声笑》。有人跟着曲子轻唱起来:
一群瓦灰与棕色相间的麻雀从窗外飞过,它们的脑袋蓬松,兀自在对岸的高架线上起起落落,叽叽喳喳,谈笑风生。风吹起它们的羽毛,像一把竖琴,天空到处都是翅膀的声音。(原载2017年第6期《边疆文学》)
来源:资江潮文化公益协会微信号 zijiangchao


本文来源:网易邵阳
责任编辑:
蒋锡班_SY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