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武庙位于榕华街道天福路西段北侧,祀蜀汉名将关羽。该庙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揭阳绅士林维翰创建,距今将近500年的历史。
历史溯源
明清二代,揭阳县城先后出现过四座关帝庙,最早一座是在县衙西边的关王庙,第二座即古榕武庙,第三座是钓鳌桥旁边的德胜庙,第四座是在榕江武书院内的武庙。一城出现四座武庙,可谓海内罕见。可惜最早和最后的两座关帝庙,在清代已经被毁坏,现在只剩下德胜庙和古榕武庙。古榕武庙的创建者林维翰(1528-1588?),字周甫,号会山是揭阳龙溪都(今潮安区庵埠镇)人。嘉靖三十七年(1558),林维翰中举人,并由龙溪移居揭阳北关外,即现在天福路一带。万历初年,林维翰步入仕途,后官至常德府推官。万历十六年(1588),揭阳知县陈时霖重建钓鳌桥,林维翰从中穿针引线,请户部侍郎林熙春撰写碑记。
庙貌概览
武庙现有建面积14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主体为二进院落布局,为传统的砖木结构建筑。
![]()
首进
![]()
首进总面阔五开间为本地特有的插山重檐屋面,但次间、梢间之间不立山墙,属于假插山做法。中开三山门,大门匾额“古榕武庙”是刘业勤所题,字体遒劲。大门两侧抱鼓的鼓身上,刻有乾隆四十三年重修武庙出资人的名字和时间。门楼明间正身五步架为龙头屐轩作,设置二层横挑,下层为狮墩风髻叠斗,上层为重拱,并出前后龙头垂莲曲牵,各层均配以木雕花坯,形成独具一格的门楼构架。门楼次间因无山墙,又形成次间的方屈载构架,架间木雕装饰也极为精美。因武庙为分心门面,故门厅结构与门楼肚类同,但构架配置更为繁复。其明间上层由八面重拱层层内挑构成八角形藻井。整体各层均设置题材多样的木雕装饰。次间构架用重拱载,形式配置也较门楼次间提高了一个档次。门楼、门厅构架堪称潮汕古建筑木雕艺术中的精品。
后座
后座前檐的拜亭为八柱重檐结构,轩作构架用二层凤髻叠斗横挑,配置繁复的人物场景及花鸟木雕花坯,台基四周绕以石栏杆。亭柱内侧各张挂有木刻楹联,一副是“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另一副是“秉烛岂避嫌,斯夜一心在汉室;华容非报德,此时两眼已无曹”
后座为面阔三开间的正殿,前廊三步架用斗脚方筒载轩作,正身用三载五木瓜载路,其素身圆木瓜具有明式风格。后库上通面宽的襻间斗拱为二层“人”字连拱,也具有明式特征。殿内上方悬挂的一方“威宣南海”木匾,是仿制光绪三年的。当中是关羽的塑像,高二米,气宇轩昂,威风凛凛。两旁分别是周仓和关平的塑像。已故著名诗人蔡起贤先生赋有“香烟缭绕迷灯烛,神像俨然坐帐纬”的诗句。正殿之后的后楼,现已被改建成居民楼。
![]()
戏台
在武庙对面还有一座戏台,为广东省现存为数极少的清代庙宇戏台之一。这座戏台是本地传统的前台后厅布局,前台为四柱歇山顶,用斗脚方筒载。
![]()
古榕武庙对于研究关帝庙的形制和历史,以及揭阳民间工艺有重要的价值。2002年,古榕武庙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揭阳市榕城区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