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创铸炬向深蓝丨全运盛事下的南沙新图景)
“湾心”南沙,何以图南?
10月9日,广州南沙,粤港澳三地的代表共同引燃来自南海1522米海底深处的火种,以深海之火点燃全运“圣火”。
全运会火种,为何从南沙上岸?这并非偶然。
这里是中国千年未关闭的通商口岸,是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向海图强,不曾停歇。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是承载着国家使命的功能枢纽中心,培风图南,无远弗届。
![]()
南沙城市新貌。
战略部署决定发展高度。在南沙的行进日志中,每一步都沿着党和国家擘画的蓝图、指明的方向砥砺前行,每一页都镌刻书写着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坚定足迹——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提出,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高标准建设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赋予了广州南沙建设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历史使命。
2022年,国务院公布《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推动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且趁东风展新卷,战略机遇再加持——
国家层面,各部委细化落实、多方赋能,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三部门联合出台“放宽市场准入15条”,央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南沙金融30条”……国家级支持政策覆盖产业、金融、财税、人才、开放、规划、法治等不同领域,让南沙先行先试空间更大、闯劲更足。
全省层面,省委、省政府将贯彻落实《南沙方案》作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关键抓手,研究制定《南沙方案》重点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出台实施省级层面支持文件。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推动南沙打造广州乃至全省重要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全市层面,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审议通过《关于推进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实施方案》,将《南沙方案》细化实化具体化为12项重大政策、252项重大事项和60个重大项目,推动南沙打造成为广州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和新引擎。
![]()
南沙滨海绿道。
今年是《南沙方案》第一阶段目标的中考之年,南沙用三年时间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这里建成入列,广州港南沙港区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单一港区前列,南沙综保区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探索市场准入制改革,开通全国首条L4级无人驾驶公交环线……在803平方公里的画卷上,时刻更新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奋进图景。
面向“十五五”,“湾区之心”将写出什么样的新篇章?答案虽待时光揭晓,但可以笃定的是:南沙正锚定打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样板区的总目标,全面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深入实施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联动”发展策略,建设开放、产业、科创、人才、宜居“五大高地”,实现从立足湾区到跨越湾区、引领湾区的跃升,携手港澳从面向世界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 )
![]()
当“梦想”号超深水大洋钻探船的钻杆刺破南海11000米深海地层,当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将2000米深海的生态奥秘“复刻”至陆地实验室,当全运会火种从南沙的蓝色海岸点燃——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广州南沙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书写着“向海图强”的时代答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从3年前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赋予“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战略使命,到国家部委推出放宽市场准入“15条”为科创松绑,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出台“南沙金融30条”注入资本“活水”;从广东省组建省南沙工委构建省市区一体化指挥体系,下放91项省级职权赋能创新,到广州市举全市之力将南沙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细化252项重大事项与60个重大项目……三级联动政策合力托举,正为南沙科创注入磅礴动能。
![]()
广州南沙港区。
如今370个创新平台建成,超1300家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崛起,全空间无人体系领跑全国,南沙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魄力,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
▌国之重器筑根基 以科技重器锚定创新制高点
科技创新,“硬支撑”是关键。南沙紧扣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海洋、空天等前沿领域,布局一批“国之重器”,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突破科学前沿、攻克“卡脖子”难题的“压舱石”,构建起“从0到1”原始创新的坚实底座。
全运会火种采集的“科技范”,正是南沙海洋科创实力的生动缩影。深海探测领域,南沙正打造全球领先的“深海实验室”。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以11000米全球最强钻探能力,为火种采集注入“向海图强”的科技底气。与之配套的,是全国最大的深水科考码头和全自动化岩心库。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依托这些设施,构建起全时全域“空—天—海—潜—地”深海立体探测观测监测体系,使我国在深海地质研究领域掌握“话语权”。
![]()
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低空飞行器风洞试验平台。
同步启动建设的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更是全球首个覆盖深海生态研究的大科学装置。它被誉为“深海版天宫”,能将南海冷泉区的生态环境“复刻”到陆地实验室,科研人员无须深潜即可开展极端生态系统演化、可燃冰开采生态保护等前沿研究。
空天科技领域,南沙正搭建低成本进入太空的“桥梁”。中科宇航打造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形成“一箭一星一院一基金”的产业格局。其研发的“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已完成9次飞行,共将73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连续完成国际订单履约,让中国商业火箭成为连接世界、服务全球的太空桥梁;“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将于今年四季度首飞,未来将成为我国大规模星座组网和空间站低成本货运的主力火箭,填补广州运载火箭产业的空白。
这些“国之重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国家级科研平台联动,形成“设施共建、资源共享、成果共用”的创新生态。截至2025年,南沙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平台370个,其中国家级海洋创新载体5个、大科学装置2个,为原始创新提供了“从实验室到应用场”的全链条支撑。
▌技术攻关破壁垒 以硬核创新抢占竞争高地
南沙围绕海洋装备、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让“南沙智造”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高端位置。
海洋技术领域,南沙不断刷新“中国深度”。2017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实现全球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被称赞为“中国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2020年进行第二轮试采,形成6大类32项关键技术、12项核心装备,使我国在可燃冰开发领域占据国际领先地位。
深海装备研发成果斐然。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自主研制的水下机器人,多次在南海完成深渊探测任务;深海智人公司生产的工作级深海机器人国产化率达100%,实现我国高端深海机器人首次商业化出口。
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南沙形成覆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的全产业链生态:芯粤能、芯聚能主攻碳化硅功率器件,南砂晶圆专注碳化硅衬底研发,奕行智能正研发国际先进水平大算力芯片。
生物医药产业则锚定细胞与基因产业为突破口。今年6月,全国首例基因药物治疗地中海贫血细胞与基因治疗临床应用患者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成功出舱,全国首例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临床应用在广州南沙成功实施,南沙跻身全国细胞与基因治疗先行区。
![]()
小马智行自动驾驶车辆。
全空间无人体系领域,2024年,南沙率先发布全国首个全空间全要素无人体系。在明珠湾超级场景核,载人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实现“联动联运”;未来南沙将打造“1+3+N”起降设施网,为全国无人体系产业发展提供“南沙样本”。
![]()
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平台载体聚动能 以“产学研用”打通成果转化堵点
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成果转化上。南沙围绕“源头创新—技术攻关—产业孵化—企业培育”全链条,搭建多元化创新平台,让实验室里的“科技之花”结出产业发展的“经济之果”。
高校科研力量为成果转化提供“智力源”。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作为南沙科创的“核心引擎”,不仅建设前沿平台,还联合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以及南沙区人民政府打造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该基地所处园区开园仅一年,就吸引超180家企业注册入驻,孵化出固纳新材料等一批优质项目。该基地已储备超过5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港科大、港科大(广州)师生及校友企业占比超80%,成为粤港澳协同创新的“典范”。
![]()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苏俊杰
新型研发机构为成果转化搭建“中转站”。截至今年2月,南沙22家新型研发机构累计承担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350项,专利申请4400项,成果转化金额超7.4亿元。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院探索“1+N”产业化模式,孵化中科智城等6家高科技企业;南沙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等平台打造“研、产、医、康”精准医学产业生态圈。
专业孵化平台为成果转化提供“加速器”。南沙新区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深蓝智谷孵化器、广东医谷国家孵化平台等载体,为科技企业提供创业辅导、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其中,广东医谷累计引进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相关企业370余家,其中院士企业4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
为加速成果转化,南沙还设立“资金池”。截至2025年,南沙科技成果转化联盟集聚各类机构192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近千项。
▌人才生态筑高地 以“热带雨林”环境吸引全球英才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南沙以“打造国际化人才特区”为目标,推出一系列人才政策,构建“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链条服务体系,让各类人才在南沙安心创业、舒心发展。
政策红利为人才扎根“减负担”。南沙实施多项人才计划。针对港澳青年,推出“新十条”政策,个人3年最高可获51.5万元奖补,企业3年最高享450万元支持。截至2025年,南沙累计减免港澳居民个税超1.43亿元,吸引聚集1.1万港澳居民,337名港澳人才通过执业认定,实现“生活在南沙、便利如港澳”。
![]()
南沙城市新貌。
安居保障为人才生活“添底气”。南沙构建“大专生一张床、本科生硕士生一间房、博士生一套房”的阶梯式安居体系。推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等三甲医院建设,引入港澳优质教育资源,打造灯塔图书馆等文化地标,让人才“安居乐业”。
事业平台为人才发展“搭舞台”。南沙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广阔空间:18个院士团队、74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领衔科研攻关;广州海洋实验室吸引全时院士4位、高端领军人才团队27个。近三年南沙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年均增长55%,新招收博士后科研人才数量年均增长37%。
▌制度创新强保障 以“政策组合拳”优化创新生态
良好的创新生态,离不开制度创新的保驾护航。南沙推出一系列突破性举措,为科技创新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政策支持为创新“增动力”。南沙发布“创新驱动27条”,从源头创新、技术攻关等8个维度提供支持: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给予最高2000万元配套支持;按企业年度研发投入的5%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每年安排最高1亿元补助;企业承接高校成果转化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与港澳共建创新平台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南沙方案》税收优惠政策累计减免税额22亿元,“强芯九条”“独角兽九条”等专项政策,为产业精准赋能,让企业“轻装上阵”搞创新。
开放合作为创新“拓空间”。南沙深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推动超240项境外职业资格认可,集聚港澳及国际商协会107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南沙)青年协同创新中心,推动香港数码港与南沙区政府、港科大(广州)战略合作,促进港澳创新资源与南沙产业需求对接;近期,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孵化的3家科技创新企业通过2025年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
![]()
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金牛座”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完成首次深海作业。
从“梦想”号探海到“力箭”号飞天,从1300家高企集群到全空间无人体系领跑,南沙的科技创新之路,是一条“敢闯敢试、勇攀高峰”的奋斗之路,更是一条“服务国家、赋能湾区”的担当之路。
站在《南沙方案》第一阶段目标实现之年、建区20周年的新起点,南沙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南沙力量”,让创新的火种在珠江口西岸持续燃烧,照亮向海图强的壮阔征程!
数“说”南沙科技创新
![]()
![]()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耿旭静、方晴(除署名外)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通讯员 刘伟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映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