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思想,7月13日下午,广东财经大学“揭”遗兴“坊”实践团走进揭东酱园酱油工坊,开启了一场探寻非遗文化的旅程。作为拥有114年历史的广东老字号,酱园代表黄桂盛热情接待了实践团,带领学子们深入了解传统酱油与醋的制作工艺,探寻非遗传承的密码。
在传承人黄桂盛的指引下,实践团首先参观了酱油生产区。他介绍,酱园恪守传统工艺,选用全粮酿造原料,经过180天以上的日晒发酵,风味在一年左右达到最佳。“我们的酱油需经过两次发酵。原油抽出后,重新加料再发酵一年。虽然产量低、成本高,但氨基酸浓度和香气更出众。”他指着大型晒场解释道,传统酱制工艺能使大豆蛋白充分转化为氨基酸,小麦淀粉转化为糖,经日光照射形成自然色泽与风味,这是机械化生产无法替代的。
谈及醋的制作,黄桂盛阐释了其“先酒后醋”的核心工艺:以糯米、地瓜等为原料,先发酵成酒,再利用醋酸杆菌将乙醇转化为乙酸,整个过程依赖自然发酵与时间沉淀。“做醋先做酒,没有好手艺做不出好醋。”他总结道。
随后,实践团参观了正在建设的酱油非遗文化馆。据介绍,馆内将系统展示酱油从西周至今的发展历程,涵盖早期肉酱起源、各时期制作工艺演变以及酱园百年传承史,并复原传统生产场景、陈列历史老物件。未来,这里将成为研学基地和旅游景点,结合学校合作开展实践活动,让更多人直观感受非遗魅力。传承人表示,文化馆计划纳入广东文旅路线,实现文化展示与品牌传播的融合。
交流中,实践团重点关注了非遗传承问题。黄桂盛介绍,目前技艺以家族传承为主,其18岁的儿子作为第五代传人已学习多年;同时,也通过“师带徒”模式对外培养。“现在年轻人通过研学、进校园等方式接触非遗,不少学生对传统工艺很感兴趣。我们还把揭阳酱油知识纳入地方教材,让文化传承从课堂起步。”他补充道。
此次实践活动让学子们深刻感受到传统工艺的坚守与智慧。实践团成员表示,将通过调研成果助力非遗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揭东酱油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