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惠来黄金海岸线西行,靖海古城墙如苍龙盘踞,资深炮台、澳角炮台静静伫立;神泉码头内人声鼎沸,渔船满载而归,各地客商争抢着最鲜活的渔获;大南海石化工业区内,生产建设如火如荼……渔鼓声与海上风机的轰鸣交织,一座粤东古邑的蓝色传奇正在南海之滨续写。
揭阳市惠来县,这片在旧时被称为“葵阳”的土地,明嘉靖三年(1524年)正式置县。500余年沧桑巨变,科技与人文在此交融。当下的惠来,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禀赋,正全力打造绿色石化、海洋经济“一化一海”两大特色产业集群。如今惠来争创全国经济百强县的征程,正是古人对这片海天寄望的当代回响。
惠来城乡人居环境“颜值”“品质”双提升 郑楚藩 摄
历史沿革:镌刻在海崖上的史诗
在粤东蜿蜒的海岸线上,惠来县静卧于山海之间。这片土地的历史纵深,可上溯至古老的百越时代,秦汉时属南海郡揭阳、博罗两县辖地。东晋咸和六年(331年),海宁县在惠来西部地域应运而生,其县城便位于今日葵潭镇千秋镇村。历经宋、齐、梁、陈、隋各朝,海宁建制存续近三百年,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方撤,历史上海宁县存在时间约290年。至今千秋镇村内散落的遗迹遗址,仍在无声诉说着这段悠远的郡县往事。
明嘉靖三年(1524年),惠来县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据历代《惠来县志》记载,惠来得名因县治在惠来都,而名“惠来县”。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潮州知府郭春震《潮州府志·卷二·建置志》记载:“惠来县,旧为潮阳、海丰之界,民依险阻,多逋负。弘治末,流贼劫掠益甚,正德七年,御史熊兰因耆民方宗珙等议,奏增县治。嘉靖四年(实为三年),析潮阳之都四,曰:惠来、酉头、大坭、隆井;析海丰之都一,曰:龙溪;置今县。以县治在惠来都,故名。”康熙《惠来县志》、雍正《惠来县志》关于惠来县建立的记载均与此相同。
惠来与海洋的共生关系,早已深深烙印在它的血脉之中。惠来渔业历史悠久,到了民国时期,惠来渔业发展已有一定规模。惠来有两大渔港:神泉港(包括澳角)、靖海港(包括资深,亦作后深园或后秋园),其他还有金东洲、下埔(华埔)、涂田(图田)、芦园、沟梭(沟疏)、前尖(前詹)、港内、赶尾(坂美)等小渔村。众多渔村星罗棋布,共同编织出一张生动的海洋生计图卷。
靖海古城 陈锴跃 摄
惠来县毗邻港澳,与海外经济往来亦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建立神泉港口岸,航运可通闽、沪以及苏、杭、穗、香港等地,商人往来频繁,神泉港遂成为潮汕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现今每到开渔之日,千帆竞渡的热闹景象,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海上贸易的繁荣昌盛。
海角甘泉 神泉镇供图
惠来境内留存着的诸多文物古迹,见证着这座海滨小城的沧海桑田。神泉港畔,一处“海角甘泉”闻名遐迩。相传唐宋时期,此处已是闽浙商船南下广州的重要泊锚点,因村在“圣王庙”前,遂得名“神前村”。宋末于圣王庙东约500米处,发现一泉堀,水质甘醇,取之不竭,村民共饮此水,故村名由“神前”改为“神泉”。雍正《惠来县志》载:“神泉三面距海,诸水皆咸,此泉发源文昌山下,隆冬不竭,味独甘凉。”其甘甜清冽,数百年来滋养一方百姓,成为惠来海洋文明中一处充满生命韧性的地标。
此外,那些傲立海岸、饱经烽烟的古炮台,斑驳墙体无声诉说着抗击外侮的峥嵘岁月;沿海古老庙宇中袅袅不绝的香火,承载着世代渔民对浩瀚海洋的虔诚敬畏与朴素祈愿。这些历经沧桑的文物古迹,是惠来海洋文化底蕴的具象化身,更是连接古今的珍贵桥梁。
这些文物古迹,不仅是惠来历史文化的瑰宝,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们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让更多的人了解惠来、爱上惠来,也激励着惠来人传承和弘扬海洋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文脉绵延:依海而兴的文化底蕴
惠来虽为海隅,文教之风却炽盛不衰,素有“海滨邹鲁”之誉。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乡试,惠来建县仅六十余年、人口两万余,竟奇迹般同科四人中举——谢正蒙、林世赏、方一位、汪巨瀚名动一时。“一科四举”的盛事,让年轻的惠来县学声名鹊起,成为海滨文教勃兴的耀眼明证。
更令人惊叹的是惠来神童苏福的文学光芒。六百余年前,这位仅在人世驻留十四载的天才,以卓绝诗才惊艳当世。其《三十夜月诗》意象清新,哲思隽永,其中《初一夜月诗》“却于无处分明有,浑是先天太极图”之句,令明代文豪王世贞由衷赞叹,认为即使饱学鸿儒亦未必能及。清代诗评大家袁枚亦在《随园诗话》中郑重收录其中七首,足见其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文昌阁 方义生 摄
依海而生的惠来有着浓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县内保存的古代文学著作,以诗词为主,有元代的陈牧隐,明代的陈光世,清代的张经、方之孝、张灏、卓宴春等人的作品。明代惠来人民群众已用箫笛为乐器,自谱乐曲吹奏。清代开始,每年春节、元宵各地有舞狮、舞龙、舞鳌鱼、舞鳄鱼、舞英歌。在惠来还诞生了“惠来渔歌”这项传统曲艺,以劳动、生活为素材创作,并于2007年被列入揭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海而居,塑造了惠来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海洋文化带给惠来人的精神品质,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于团结勇敢,抵御外敌。”惠来县地志办主任叶宏桂告诉记者。这一点在惠来境内诸多的海防遗迹及堡寨就可窥见一斑。以位于惠来县华湖镇堡内村的堡内古寨为例,堡内古寨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为防倭寇侵扰而建。堡内古寨村民多姓同居,自清初始建以来,经受数百年的历史沧桑,至今仍保留原来的风貌,历史悠久,形制独特,轩昂恢宏,是粤东地区保存完好的古寨,也是一处惠来民俗、村民聚居及历史沿革的典型见证。多姓同居的特点在靖海所城内亦可发现。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的靖海所城,是粤东地区少见的保存相对完好的古老城池,为抗拒外敌之用。因驻防士兵来自全国各地,城内居民姓氏众多,据载户籍姓数量最多达100余个,建有多处祠堂宗庙,建筑精致而不庸俗、沉稳而有韵味,别具地方特色。“靖海所城内的多姓同居,也可以看出惠来人开放包容的性格特点。”叶宏桂介绍道。
惠来贝雕 惠来县委宣传部供图
此外,世代与海相伴,赋予了惠来人一双化平凡为神奇的巧手——惠来贝雕,正是这份“心灵手巧”最璀璨的结晶。面对大海的慷慨,惠来民间艺人以匠心回应。他们敏锐地捕捉贝壳天然的色泽、纹理与形状,将看似不起眼的螺钿贝蜕变为艺术的载体。从早期朴素的“缀壳贝雕”(拼贴)到后来精雕细琢的浮雕、镶嵌,贝壳在惠来匠人手中被赋予了新生。他们懂得如何让带斑痕的贝壳化作遒劲的树干,让螺丝旋纹的贝壳点缀仕女的云鬓,让江瑶贝、银壳贝裁成翠叶,让海螺壳变作火红的枫林。每一件作品的诞生,都是匠人对海洋材料的深刻理解与精湛技艺的完美融合,无声诉说着海与人之间那份独特的默契与创造力。
向海图强:“一化一海”产业跃升
数百年依海而生、因海而兴的历史,不仅塑造了惠来人开放包容、坚韧灵巧的精神特质,更积淀了向海求索的深厚底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惠来人正以更加宏大的气魄和坚实的步伐,将目光投向深蓝,开启“向海图强”的新篇章。驱动其经济裂变的,正是“一化一海”两大产业集群的强势崛起。
面朝蔚蓝南海,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如同定海神针,以它为“超级链主”,伊斯科、巨正源等3家“强链主”和18个上下游项目紧密环绕,共同编织起一条生机勃勃的绿色石化产业链。7月11日上午,广东揭阳东粤化学全球首套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深度裂解工业化装置正式宣告试生产成功。这项全球首创的工艺技术,为彻底解决废塑料污染难题提供了可能,为中国新质生产力崛起写下生动注脚。
惠来的海面上,国家电投投资480亿元的海上风电项目迎风而立,GE、蓝水、天顺、明阳等29个链条项目闻风而至,海上风电、海工装备、海洋牧场、新型储能等产业在此交汇,奏响向海图强的澎湃乐章。短短两年间,这两大集群贡献产值2170亿元、税收268亿元,成为惠来经济狂飙突进的强劲引擎,拉动全县GDP在2023年和2024年分别实现57%和15.2%的高增长。
临港产业园 林碧鸿 摄
产业平台的提质升级为腾飞插上翅膀。临港产业园创新“一园多区”发展模式,整合前詹主园区、化工新材料工业区、金砂工业区三大板块,如今已有39家企业入驻,计划总投资高达1800亿元,年产值突破120亿元。园区三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88亿元,预计2025年规上工业产值将占全县81.4%,龙头地位无可撼动。更令人瞩目的是“麻(涌)惠(来)反向飞地”的创新实践,让东莞的科技成果跨越地域,在惠来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园区承载力持续升级:首个风电“母港”——国电投7万吨级通用码头巍然矗立,中石油30万吨级原油码头气魄非凡,揭惠铁路、滨海产业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加速推进,一个现代化临港产业高地已然成形。
产业强县,更要富民兴村,惠来深谙此道。依托现有11个农业万亩基地和南药、鲍鱼、凤梨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食品工业等,预制菜产业园加快规划建设,6家海产品加工企业陆续建成投产,其中鲍鱼产业产值达23亿元、带动就近就业3万多人;依托中储粮、天惠冷链、华海冷能空分制造基地等,加快打造集仓储、加工、冷链、物流于一体的农渔产品冷链物流加工基地,推动农产品加工优化升级。“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融合创新模式在这里大胆实践,深海养殖平台“恒燚一号”已正式投用,国家电投的重型网箱试验项目也即将入海,蓝色粮仓前景无限。
惠来的美,不止于产业勃兴。北部山区的革命遗迹诉说着红色记忆,中部的田园风光铺展着绿色诗意,滨海的碧波银沙涌动着蓝色活力——一幅“红、绿、蓝”三色辉映的农文旅融合画卷徐徐展开。两条精心打造的旅游线路入选省级美食旅游精品线路。与此同时,“网络节+云展会”的创新模式让“惠来五宝”香飘万里,跨境电商实现零的突破,富民兴村的路径越走越宽。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惠来优化营商环境的魄力与诚意。“来了就是惠来人,惠来办事不求人!”——这句响彻全县的口号,正转化为企业真切的获得感。在揭阳全市招商引资“三张排行榜”上,惠来始终名列前茅。《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关于优化企业投资项目全流程服务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接连出台,“保姆式、专班制、全流程、系统化”的服务模式让企业吃下定心丸,“三本台账”(新增储备工业用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用地出让)做实了要素保障的底盘。这片充满“惠来温度”的沃土,正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
从澳角炮台斑驳的夯土墙,到突飞猛进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从刻刀下灵动的贝雕,到“恒燚一号”网箱中肥美的鱼群——古邑惠来的海洋基因从未改变,只是换了时代的载体。这座向海而生的古邑,正乘着“百千万工程”的浪潮,奔向更辽阔的深蓝。
(部分资料来源于《惠来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