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叩开“蓝色粮仓”大门的金钥匙。在“百千万工程”推进中,我县坚持以科技赋能种业升级,以装备支撑产业突破,通过建设万佳省级花鲈良种场、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探索养殖新模式等举措,全力打造“蓝色粮仓”新样板,为县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长期以来,广东花鲈种苗长期依赖福建、山东等地输入,种质退化导致生长缓慢、病害频发,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为突破这一困境,我县充分发挥全省最佳海水育苗海域优势,加速推进总投资8000万元的万佳省级花鲈良种场建设,推动万佳水产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所合作,为海水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核心支撑。花鲈育苗成效更是连续两年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县万佳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 詹德强:公司及育苗车间积极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合作,组建专业攻坚团队,围绕花鲈原种保存、后备亲本培育和优质苗种生产技术开展花鲈育种扩繁研究,攻克花鲈育种扩繁难题,成功实现了花鲈种苗自培自给。

在种业技术创新上,南海水产研究所团队研发出全国首个花鲈专属育种芯片——“海鲈1号”。该技术体系如同为花鲈量身定制的“基因身份证”,技术人员可在鱼苗初生时,通过基因分析快速、精准筛选优质亲本,实现从“经验选苗”到“基因选苗”的跨越,育种效率与质量大幅提升。此外,该良种场还成功培育出省首个适配现代化海洋牧场的花鲈新品系——“南饶1号”。该品系生长速度提升18.2%、成活率提高21.6%,有效优化了深远海及陆基养殖效益,也为我国花鲈产业提供了首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种质资源。
县万佳水产有限公司负责人 郑镇雄:开发一个新产品叫“南饶1号”,通过芯片每一条亲本的亲鱼都有植入芯片,比如说他的爸妈是谁,我们都能查得清清楚楚,科技的赋能让我们对整条鱼的追溯有了科学的依靠。
产学研协同是技术突破的关键。我县着力构建“院所+企业”创新模式,支持万佳公司设立省级博士工作站,建设产学研中心、水产苗种检疫中心、花鲈繁育中心等平台。通过深化与南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建成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组建高层次研发团队,成功攻克花鲈本地化繁育技术难关,实现花鲈鱼苗从长期依赖外购到首批产出3000万尾的跨越式发展,填补省内花鲈鱼种苗培育空白。目前,花鲈良种场项目一期已培育花鲈鱼苗8000万尾,预计满产后年育苗能力达3亿尾、年产值2-3亿元。

在夯实种业基础的同时,我县创新养殖模式挖潜增效。“陆海接力”养殖模式成为效益提升的重要抓手,优选1500余条花鲈亲鱼先在柘林湾海域进行海水适应性培育,再转移至良种场专业化培育,每斤利润较传统深水网箱或陆基池塘养殖高出1-8元。针对5-10月花鲈育苗空档期,我县统筹利用万佳良种场设施,转产培育马面鲀、石斑、海鮸等鱼苗,使资源利用率提升50%,年增产值超4000万元。此外,引入华瀛公司热电冷联技术,创新运用盐度与光照调控、“水空调”、营养强化等手段,成功将花鲈亲本产卵时间提前1个月,攻克了高温产卵空窗期难题,有效增强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