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峰林场曾厝村,电力供应不足曾如一道枷锁,束缚着茶产业的发展。近段时间来,潮安供电局主动服务,协同曾厝村以及茶叶生产企业,破解资金难题,在茶园核心区新建智能公变,并运用无人机架线技术,成功完成导线架设,彻底解决茶区供电质量问题,赋能茶产业发展。
随着茶产业的蓬勃兴起,制茶工艺从传统手工加速向机械化、自动化转型,智能杀青机、恒温烘干机等现代设备纷纷入驻茶厂。然而,原有的万峰曾厝台区供电设施因远离茶园、容量有限,低电压问题频发。直线1.2公里的距离,在群山阻隔下,成为了茶产业发展难以跨越的“天堑”。
茶农 曾学智:
以前电力不通的时候做茶非常艰苦,需要挑到东坑炉路口,放在亲戚那边寄做。如果没有电的话,别说发展了,连生活都是难题。
曾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陈雷:
以前,我们村的茶园在半山腰,电力线路老旧、电压不稳,制茶设备经常“罢工”。一到制茶旺季,茶农只能错峰用电,不仅效率低,还影响茶叶品质。
面对曾厝村的用电难题,潮安供电局迅速响应,组建了一支由资深电力工程师、技术骨干组成的专业团队,多次深入曾厝村扫筅山地区实地勘察。
潮安供电局工作人员 黄奕联:
曾厝村茶园地处山区,地形复杂。为此,我们组建了技术攻坚团队,量身定制科学供电方案。在茶园核心区新建500千伏安智能公变,并预留30%容量空间,为未来3—5年产业扩张预留“电力底气”。
然而,供电线路的铺设并非易事,需横跨的险峻山崖坡度近乎垂直,传统施工方式根本无法开展,施工人员的安全也难以保障。在重重困难面前,供电人员加强技术研究,大胆创新,引入无人机精准操控技术。
潮安供电局工作人员 黄奕联:
我们创新采用无人机精准操控技术,成功完成悬崖地带的导引绳架设,在天堑之上编织起1公里长的绝缘导线“银网”,实现制茶区供电全覆盖。
运用无人机进行跨越架线,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安全风险,也杜绝了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今,稳定的电力供应,为曾厝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茶厂内制茶设备24小时高效运转,茶叶加工不再受电力限制,品质与产量得到显著提升。
茶农 曾学智:
现在好多了,通过村领导和各级的大力支持,以及南方电网的大力支持,今天电终于通了,三相电稳定了,接下来制茶也方便了,生活也方便。
曾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陈雷:
供电局专门为我们新建了公用台区,电力直接通到家门口,制茶机24小时运转都没问题。
从曾经的电力困境到如今的动力澎湃,潮安供电局用“无人机跨天堑”的技术创新与 “送电上门”的贴心服务,在青山绿水间铺就了一条 “电力赋能乡村振兴” 的康庄大道。
曾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陈雷:
我们计划扩大茶园规模,引入现代化加工设备,打造高山茶品牌。同时,支持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创业,村里的电商直播、冷链仓储也能逐渐搞起来。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茶旅融合”项目,让更多人走进高山茶乡,感受乡村振兴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