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根盘绕的老旧厂房在阳光下愈显沧桑,高大的山墙上红色五角星浮雕格外引人注目,还有肃穆屹立的龙门吊、锈迹斑斑的机床、手写在木板上的安全操作规程等,无不凸显出独特的工业风貌和时代气息。清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那声音仿佛是历史的深情回响,恍惚间,似乎还能听见当年机器的阵阵轰鸣声、科研人员热烈的讨论声,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激情燃烧年代的紧张与奋进。
走进揭东城区金溪大道乌石山北麓的揭阳有色冶金机械厂厂址,仿佛置身于特定的历史的时空。这里曾凭借着前沿的工艺和创新的技术,成为全省冶金行业的翘楚和粤东工业的摇篮。如今,这处沉寂了20余载的工业遗址,正被历史叩响重生之门——以“矿山1952”之名,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书写新的篇章。
铁血基因:从军工血脉到工业翘楚
揭阳有色冶金机械厂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第二支队军工修械所,于1948年2月驻扎在揭西县归善村,隶属大北山司令部领导。1948年5月,修械所升级为军工厂,并历经多次搬迁、更名,至1957年7月正式由潮梅矿务局接管,并于1952年元旦在现址“定居”,同时改名为中南军分区军政委员会广东分局潮梅矿务局矿山机修厂。此后,该厂又先后改名中央重工部中南有色金属局广东分局潮梅矿务局机修厂、揭阳锡矿机修厂、汕头冶金局矿山机械厂等。2001年,更名为揭阳有色冶金机械厂,并沿用至今。
随着隶属关系的变化和厂名的变更,这个厂也完成了从军械生产到为矿山建设服务的转型,结束了修理枪支,兼生产地雷、土炸和少量的三八式步枪子弹的历史,开启了为冶金有色工业和矿山建设服务的全新篇章。档案室里泛黄的《揭阳有色冶金机械厂厂史》《大事年记》,记录着这个省属专业小厂如何从筚路蓝缕到行业领先:初创时条件恶劣,但建设者们满怀激情,土法上马,自力更生,发扬了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自制了落地大车床头、吊车、磨缸机、捲板机等一批土设备,大大提高了机加工能力,为矿山提供了大批设备,为开发矿业作出了较大贡献;进入1958年大跃进年代,为适应矿山设备的需求,不断扩大生产力,引进技术人才,群策群力,发挥“有条件要上,无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又自制了一大批机械设备,由此迎来厂发展的第一高峰;1969年试制成功300匹柴油机喷油咀,并逐步扩大到300匹柴油机球铁曲轴及机身的试制,形成各型号柴油机配件的供应能力,为全省厂矿提供各种急需配件;1978年,试制成功300匹柴油机机体及球墨铸铁曲轴。同年,受冶金部委托试制西德F4L912W57匹风冷低污染高速柴油机,获第一期试验成功;1982年,试制成功高铬耐磨铸铁,产品替代进口设备配件,使该厂合金铸造的技术和工艺跨进全国同行业的先进行列。更具时代特色的是上世纪80年代“民品突围”——当计划经济坚冰初融,技术员们将精密铸造技术转向蜂窝煤机、塑料机械生产,用市场化转型延续工业血脉……
从崛起到辉煌,揭阳有色冶金机械厂见证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是潮汕地区工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作为当时全国20多个有色矿山机械厂之一,它凭借着前沿的科技和出色的服务,成为全省冶金系统的行业翘楚,为冶金工业、矿山服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还是粤东乃至全省的工业摇篮,汇聚并培养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冶金技术人员、科研人才,一批又一批的技术骨干又从这里走出,奔赴全省冶金系统,支援矿山建设,更为揭阳“五金之乡”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席卷而来。国企改制、市场调整,曾经辉煌的机械厂逐渐走向落寞,于2002年宣布破产。此后,老厂区一直闲置,荒废超过20年。
时代见证:用青春和汗水铸就创新史诗
86岁的李老工程师,站在厂区家属楼前,目光掠过曾经的厂房旧址,这里是他挥洒青春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当时汕头地区矿山开发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但那个时候没文化的人多,技术人员奇缺,汕头冶金工业学校便应运而生,这是汕头地区第一所工业中专,校址就在这个厂里边。”李老回忆道,他正是在那个时候来到了这里,并从此在这里扎根。据介绍,存在仅3年的时间,汕头冶金工业学校招收了2届学生共400多人,他们从这里走出后,奔赴汕头地区冶金系统,后来也有一些调到粤北地区,其中更有不少后来成为各单位的技术骨干或领导干部。
“1977年年底,冶金部下达我们厂仿制西德F4L912W57匹风冷低污染高速柴油机的任务,1978年1月,我们着手对该款柴油机进行解剖、测绘、试制,到了9月底,我们获第一期试验成功。12月,厂里也成功铸造了300匹柴油机机体。当年年底我代表厂里去北京参加完会议回来,隔天又被叫去北京签名领钱——冶金部拨给我们厂60万元作为研发经费!我们厂迎来大发展,建起了新的大金工车间,购进了一大批设备,科技实力更是飞跃提升。”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李老难掩自豪与激动。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厂生产出蜂窝煤机,轰动了全省,各地排着长队来购买呢!”李老告诉记者,后来厂里还成功研制出高耐磨铸铁一系列产品,其中,高铬铸铁材料、二相流耐磨杂质泵还登上广东省科技奖光荣榜。据了解,该厂生产的产品从最初主要供应汕头、梅县、惠阳等地,逐步扩大销售到全省200多个厂矿,以及省外的一些矿山。厂里一度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70多名大中专学历的技术人员,干部职工达到了六七百人之多。曾经的铸造、机工、铆焊及动力四大车间灯火通明,机床不停旋转,那是他们用青春与汗水交织出的辉煌。
“这个厂的科技力量是非常雄厚的,处于全省冶金、矿山行业的前列,冶金部曾盛赞我们厂是‘南国的一颗明珠’!”提起昔日的辉煌与荣光,李老感慨连连。除了令人瞩目的科技成就,更令人动容的是那段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岁月,彰显着不屈不挠的民族品格。“从初创到发展,我们的环境非常艰苦,但大家满怀激情,顽强拼搏,克服重重难关,不断地突破‘卡脖子’技术,为国家的发展奋力前行。”李老表示,乌石山上的这片热土,承载了特殊年代的奋斗与梦想,也见证着“白手起家”的奋斗精神。对于很多老职工来说,更有着特殊的意义:部分老职工进厂之时,就携家属入住厂区,从住竹棚到住楼房,祖孙三代都在这里工作、结婚、生子,扎根一辈子。这里有着集体的奋斗历史,也有着个人的成长印记。
改造重生:让凝固的工业记忆转化为流动的文化基因
见证着揭阳有色冶金机械厂的兴衰起落,眼见着旧厂房的凋零破落,李老失落之余也有释然,就像他笑称自己是“被时代推着走的”一样,这个厂同样是社会变迁、时代更迭的一个缩影。但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希望这里“换新颜”,却不想看到它被粗暴地切割,“总得给子孙后代、给历史留下一点地标纪念吧!”
昔日占地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的厂区,如今仅剩下1.07万平方米的核心区,依然矗立的办公大楼、金工车间、铸造车间等厂房建筑以及大量的20世纪50至80年代的生产设备和机械工具、文献等,它们早已失去往日的喧嚣与生机,但仍默默地讲述着那些燃情岁月里的工业记忆和奋斗精神。从50年代种下的金凤树郁郁葱葱,枝头上盛开的金凤花仿佛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奔放;又似凤凰在展翅飞翔,向着阳光,生机勃勃。这似乎又隐含着某种隐喻,与李老所说的“有破才有立”的期待形成奇妙共鸣。
去年,揭阳有色冶金机械厂遗址成功入选广东省工业遗产名录,为这片废墟注入新生机。规划中的“矿山1952”文旅创意园,正尝试破解工业遗产活化的方程式:新金工车间将变身冶金机械展览馆,游客可沉浸式了解矿山冶金机械厂的历史并参与互动体验;废旧车间将化身为休闲娱乐餐饮区,引入餐饮店、咖啡厅以及非遗工艺工作室、艺术创意工作室,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厂区小广场及车间周围,将对废旧机器设备加以利用设计,打造机械工业文化主题公园,设立工业特色网红打卡点……
“我们希望通过合理的挖掘保护和活化利用,让这片遗址在保留历史文化记忆的同时,在新时代焕发出活力与生机。”作为产权者的揭阳市恒旺开发实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林秋杰告诉记者,揭阳有色冶金机械厂遗址正朝着集教育、娱乐、文化悠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场所的目标,以“矿山1952”之名进行打造。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有望在今年底以崭新之姿对外开放。他相信,历经“涅槃重生”,这处沉睡的遗址将被重新“唤醒”,成为城市的文旅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