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盛夏,荔枝飘香
眼下
河源江东新区古竹镇的万亩荔枝林
迎来丰收期
一串串红艳饱满的果实压弯枝头
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甜蜜芬芳
近年来
河源以古竹镇为核心
利用“合作社+科研院校+农户”模式破局
以技术为引领
为传统荔枝产业注入全新活力
目前
全市荔枝种植面积约5万亩
预计今年总产量超1万吨
老树新春
破局传统难题
古竹镇位于东江河畔,地处北回归线,阳光与雨露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及丰富的水资源,让这里成为荔枝生长的沃土。该镇现有荔枝种植面积2.2万多亩,荔枝树龄基本在10—30年,主要种植品种有桂味、糯米糍、淮枝、妃子笑等。
作为“河源荔枝第一镇”,古竹镇有着超过300年的荔枝种植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古竹镇荔枝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家家户户在东江沿岸成片种植,逐渐形成了水东至槎岭、四维、新围、上联等村长达30公里的荔枝种植带,成为当地农户名副其实的“摇钱树”。1996年,该镇被省委、省政府列为“一乡一品”重点种植基地。
21世纪初,古竹镇荔枝产业因品种老化、管理技术落后等因素,逐渐走向没落。如何破解发展困境,实现新生?作为古竹镇土生土长的村民,叶浓青开始思考荔枝产业的破局之路。2012年,他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返乡成立古竹满山红荔枝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起河源荔枝产业升级改造工作,改良荔枝品种,钻研种植技术,在新时代续写着古竹荔枝的产业新篇。
锯断主枝、削平截面、嵌入接穗、裹紧薄膜……叶浓青用高位嫁接技术让荔枝树重焕生机。高位嫁接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保留原有根系,两年就能挂果,比新栽树苗缩短3—4年的周期,且能维持树冠规模,保障产量。叶浓青表示,通过嫁接改良,荔枝的甜度和产量显著提升,有助于提高荔枝的市场竞争力和果农的经济收益。
借荔发力
延伸产业链条
驱车驶入古竹镇,沿路的荔枝树上挂满红艳的荔枝,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方便了荔农的采摘。离开枝头的荔枝“一日色变、三日改味”的特性,曾经让历代荔农十分头疼。传统荔农大多是现摘现卖,随着市场需求多元化,河源荔农开始探索荔枝深加工产业。
为延长荔枝的销售周期,叶浓青将荔枝鲜果经过72小时低温烘干制成荔枝干,这样不仅能保存荔枝本味,还能延长储存时间,提升产品附加值。“我们还在尝试制作荔枝冰淇凌、荔枝腊味等新产品,就是要把荔枝‘吃干榨净’,充分发挥荔枝的价值。”叶浓青说。该合作社还研发了荔枝酒、荔枝蝉茶、荔枝蛋酥卷等多类衍生产品,提高古竹荔枝全产业链价值。
古竹镇果园里的累累红云之下,蕴藏着产业跃升的重要契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致富果”。作为河源的荔枝主产区,近年来,古竹镇围绕荔枝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在加强荔枝品种改良和引种,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适销的荔枝新品种的同时,推动荔枝产业的深加工和创新发展,开发和推广荔枝酒、荔枝蜜、荔枝干等荔枝系列产品,提高荔枝的附加值和利润率。
如今,在古竹就能吃到优质品种的荔枝,这不仅甜蜜了本地消费者的味蕾,更是实实在在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河源将立足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推进品种改良和深加工技术攻关,拓展电商销售渠道,打造本地荔枝品牌,以联农带农机制实现农民增收,推动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