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湘江财经工作室
新药研发风险大,高额投入可能血本无归,如今一张保单正改变科技创新的风险方程式。
近日,湖南娄底一家生物科技企业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一截。企业投入关键技术研发的资金,若因不可抗力最终未能转化为成果,将可获得保险赔付——这层“安全气囊”,来自平安产险在湖南落地的首单科技项目研发费用损失保险。
去年10月25日,全国首单科技投资研发转化损失保险在河北落地。随后,平安产险等少数公司开始推出升级版解决方案。
湘江金融圈发现,类似科研项目损失保险在国内推出时间不到一年。此次平安产险在娄底推出科技项目研发费用损失保险,也应是湖南保险市场的首单。
01直击“研发之痛”的靶向保障
2024年成为中国科技保险发展的关键年份。去年10月25日,在河北省科技厅推动下,全国首单“科技投资研发转化损失保险”落地河北。这张保单由普恩国新基金投保,保障宜明昂科生物医药公司用于肿瘤治疗的创新药项目。
这一产品颠覆了传统保险模式:由投资机构而非企业支付保费,被投企业的研发转化项目作为保险标的,投资机构与科技企业共同作为受益人。河北省科技厅还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降低各方成本。
五个月后,2025年4月,陕西推出升级版解决方案。平安产险陕西分公司联合浦发银行西安分行在陕西省率先落地首单“研发保+研发贷”创新服务模式。
该模式为当地一家人工智能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150万元研发项目费用损失保险和500万元专项研发贷款,形成“风险防控+资金支持”双向赋能机制。
区别于传统科技保险侧重企业运营风险的保障模式,平安产险湖南公司此次推出的研发费用损失保险直击科技企业核心痛点——直接服务于研发活动过程。该生物科技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若因不可抗力未能转化为成果,平安产险将按照约定予以赔付。这种“靶向式”保障设计,使保险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安全气囊”。
02保险公司如何驾驭研发风险?
面对高不确定性的研发活动,保险公司如何控制风险?平安产险的实践揭示了答案——科技赋能风控。
在陕西的“研发保+研发贷”模式中,银行与保险共建数字化评估系统:银行输出企业经营数据,保险据此建立动态风险模型,实现保费精准测算。这一机制使陕西首单业务较常规流程提速40%,保险费率下降近30%。
同样,平安产险的湖南首单也是当地一家商业银行深度合作,银行为该生物科技企业的研发项目提供专项科创贷款。更为关键的是,银行与平安产险建立了动态风险评估机制——银行将根据保险覆盖范围的变化,灵活调整企业授信额度,形成“风险共担、资源共享”的深度融合。
银行科创贷款与保险风险保障,不仅为企业解决了资金缺口,更通过保险定价中的技术可行性评估,倒逼企业优化研发路径。这种“金融+技术”的双重赋能,使企业研发成功率有了一定提升预期。
03协同生态:政银保企的四方联动
科技保险的健康运行离不开多方协同。从河北、陕西到湖南娄底的实践,政府、银行、保险、企业形成创新共同体。
项目的顺利落地,娄底市科技局发挥了关键的“连接器”作用。通过搭建高效的政银保企对接平台,促成各方资源精准匹配,最终形成“资金支持(贷款)+风险兜底(保险)”的完整金融服务闭环。
这一实践高度契合湖南省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强调的“强化科技金融供给”导向。通过“保险增信+贷款输血”的创新实践,金融资源得以精准滴灌科技“种子项目”,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银行角色也在转变。浦发银行在陕西模式中开发了针对科技型企业的“浦研贷”产品,依据保险覆盖率动态核定授信额度。这种“保险增信+贷款输血”模式,实现了金融资源的精准滴灌。
据悉,平安产险已确定将该创新模式向更多领域的科技企业推荐,推动湖南科技金融从“单点突破”迈向“生态构建”,协助科技领域构建“金融工具创新-企业需求响应-产业生态培育”的良性循环,这正是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的湖南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