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激昂的鼓点响起,舞者手持双槌快速翻转叩击,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腾跃而来,燃情的呐喊声响彻四方,淋漓尽致地展现着梁山好汉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气概,在天地间舞动着一曲正气凛然的英雄礼赞,唤醒深植于潮人血脉中不屈不挠的热血战魂。
英歌舞以其刚猛奔放之姿,构筑起气势磅礴、威武豪迈之景,铿然舞出潮人的精气神。
这便是被誉为“中华战舞”的英歌舞,以威武雄壮、豪放粗犷、刚劲雄浑闻名遐迩,表演场面恢宏、阵势多样、套路多变、声震寰宇,气势磅礴。近年来,英歌舞不仅“出圈”“出海”还“出新”“出彩”,从田间地头的民俗表演跃升为现象级文化IP,名动五洲,惊艳全球。
“出圈”又“出海” 走出乡村惊艳全球
“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集舞蹈艺术、南拳套路、戏剧演技于一体的英歌舞,是南方汉民族独特的男性群体舞,具有鲜明的阳刚英武之气。表演内容取材于《水浒传》第六十六回《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里的情节,讲述正当元宵节大放花灯的时候,一群梁山好汉乔装打扮成卖艺之人,斗智斗勇把卢俊义等人从狱中劫出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可贵品格,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
表演时,英歌队员勾画风格独特的脸谱,按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着武士服,紧身短打,手执特制双短棒叩击起舞,并配以锣鼓、螺号节奏。激越的鼓点交织着变幻的阵法,雄浑的动作交织着昂然的吆喝,将英雄好汉机智勇敢、锄奸除恶、团结奋斗的豪迈气概和战斗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舞者还是观者,都激昂振奋,热血沸腾,心间充溢着一股浩然正气。
300多年来,英歌舞在普宁历演不衰、世代流传。每逢新春、元宵等佳节或重大喜庆之日,英歌锣鼓响遍城乡村寨,所到之处,男女老幼闻声而至,群情鼎沸,热闹非凡。这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瑰宝,更在一代又一代英歌人的不懈努力和匠心传承中,以矫健的步伐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前行,从广场走向了舞台,从乡村走向了世界,成为印刻在潮汕人心中的乡愁记忆和外地人眼中独特的文化标识。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新媒体传播的加持,英歌舞被冠以“中华战舞”之名,获得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从2022年斩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到2023年爆火“出圈”,再到2024年顺利“出海”,直至今年春节登上央视春晚,最近又亮相大阪世博会,英歌舞从潮汕乡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名扬四海,惊艳全球,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书写着崭新篇章,也勾起了海内外侨胞浓烈的乡思乡愁。
创新不变味 非遗绽放时代华彩
古老的英歌舞从民间舞蹈跃升为文化顶流,持续燃动海内外,这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英歌人的守正创新和匠心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英歌(普宁英歌)”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正是其中的佼佼者。6月26日,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在中国国家版本馆揭晓,陈来发作为“为非遗保护传承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标志性人物”,荣膺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陈来发今年69岁,他从9岁便开始接触英歌舞,18岁加入英歌队,现为普宁南山英歌队队长兼教练。从艺逾半个世纪,陈来发对于英歌舞始终保留着一份难于言说的热情和深入骨髓的责任,他促进了普宁英歌师承教学、表演形式、动作套路、服装设计、脸谱创新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推动着普宁英歌舞走向更广大的舞台,至今仍奔走在传承弘扬英歌舞艺术的道路上。
“英歌舞的传承离不开创新,但老祖宗留下的传统要原汁原味。”在陈来发看来,英歌舞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艺术形式的独特性,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所凝聚着的精神信仰。“英歌舞在要保持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进行创新,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在推动英歌舞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陈来发提出自己坚持的原则:创新不变味。
南山英歌队在陈来发的带领下,坚实地踏上“焕新”之路:舞蹈编排更具观赏性、故事情节更加突出,形成了“下山打探”“兴师出战”“急水渡泊”“乘机闯府”“救卢出府”“英雄会师”“欢庆胜利”“凯旋归山”等一套故事演绎;服装道具更加华丽,脸谱设计更具个性化,看,“一清道人”公孙胜额头上有一个八卦;“浪子”燕青的脸谱上,灵动的燕子呼之欲出;“霹雳火”秦明,脸谱上的烈火,展现着人物的勇猛……丰富的色彩搭配和带有寓意的图案,让人物形象清晰可辨……一系列的探索创新,既保留了英歌原有的阳刚之美,又增添了现代观赏性的艺术魅力,让古老的非遗不断绽放出崭新的时代风采。
传承有力量 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经历过英歌舞爆火出圈,以及“出海”“炸街”、登上央视春晚等众多“高光时刻”,但对于陈来发来说,最难忘的仍然是2008年那年领队南山英歌作为“广东文艺奥运军团”的一员,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表演了《英歌飞进北京城》,6分钟的精彩表演惊艳了全国、全世界。“一支农民队伍能去到天安门前表演,那真是不敢想象!”陈来发至今仍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当年的心情,他说当时现场观众热烈的尖叫声、掌声至今依然在他的耳畔心尖萦绕。他说当时他和队员心里都铆着一股劲,一定要把英歌舞最精彩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因为,他们不只代表着南山,更代表着普宁,代表着整个揭阳。
南山英歌队的“小时迁”陈楷铭近年来爆火“出圈”,成为英歌文化的小小“代言人”。
“我心里一直记得老一辈英歌师傅的话:南山英歌这面旗一定要越唱越红。我从老一辈手中接过这面旗,就有责任让它发扬光大。”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传承始终是陈来发最为关心的一件事。2017年,借“非遗进校园”的东风,陈来发以南山小学作为教学阵地,组建了一支少年英歌队,以“师带徒”“以老带新”形式,培养英歌苗子,目前爆火的英歌苗子“小时迁”陈楷铭就是其中一员。今年1月,普宁南山英歌传承基地建成开放,陈来发更是打破“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囿规,不分男女,不分内外,广纳新徒,首批就吸引了300多名青少年前来报名学习。
“普宁英歌舞在2006年成为国家级非遗以后,就不只属于南山村了,也不只属于普宁,而是国家共有的文化遗产。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英歌,加入保护、传承行列。”说这话时,陈来发正带着记者在普宁南山英歌传承基地参观。普宁南山英歌传承基地位于南山村主干道,乡道两边的墙面上画着英歌舞的主要角色和道具。该基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内设英歌文化总览和服饰道具脸谱等5个展览厅,并配设练功房、化妆间和大型影音设备等功能室。自成立以来,该基地接待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舞蹈学校、艺术团体、媒体等,成为人们了解英歌历史、交流英歌文化、传承英歌技艺等的文化地标。
“我到过很多地方去参加非遗活动,发现不少非遗项目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在坚持着,但我们的英歌现在是年轻人在跳,国内外不少地方,也有很多人在学习英歌舞。”陈来发相信,有这么多人的喜欢,有年轻人的加入,英歌舞这把火还将烧得更旺。“非遗正青春,只要英歌槌在手,必将奋斗不息。”陈来发表示,未来将继续努力,让世界从英歌的鼓点中读懂一个刚柔并济、生生不息的中国。
非遗名片
英歌舞融舞蹈艺术、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以其刚猛奔放之姿,构筑起气势磅礴、威武豪迈之景,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其表演取材自《水浒传》中的梁山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承载着扬正压邪、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景,更展现了潮汕人团结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
2006年,英歌(普宁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更是被冠以“中华战舞”之名火爆出圈,在世界各地刮起一阵又一阵英歌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