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2025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召开,会上通报了有关县(市、区)“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工作进展情况,我市唯一一个入列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的东源县,荣膺“表现较好的县(市、区)”。
东源以2023年11月6日入选全省首批典型县(市、区)名单为动力,紧扣县域这个战略支点,以推动强县促镇带村为重要抓手,引导镇村走特色发展与错位发展之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汇聚起建设强富绿美新县域、当好河源绿色崛起迈向新高度主力军的磅礴力量,“百千万工程”建设亮点纷呈、富有成色,成绩可圈可点。
为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展示东源推进省典型县建设的创新路径与亮点成效,即日起推出“粤来粤好百千万——东源这三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核心提示
数据显示,东源2024年GDP突破195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市5个县中稳居第一,经济综合发展力排名位居全省第十,县域经济发展潜力跻身全省前五。今年一季度,东源地区GDP增速(6.1%)高出全省、全市2个百分点,多项指标增速持续排名全市前列。
亮眼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高水平平安建设的强力护航。自开展“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以来,东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全力推进“1+6+N”工作体系建设作为抓好基层治理、促进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在平安建设的征程上书写新篇。
从创新“大树头+”乡村治理模式,到打造县级综治中心规范化;从探索“一融多联”基层治理新范式,到实现平安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东源用一系列首创之举,筑牢平安基石,激活发展动能,绘就出一幅安定祥和、生机勃勃的新时代画卷,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从基层治理创新到平安建设深化,从矛盾化解实效到经济发展腾飞,东源县以首创精神破局,以平安建设筑基,在东江之畔谱写高质量发展的壮丽凯歌。未来,东源将继续秉持敢为人先的勇气,深化平安建设,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东源智慧”与“东源方案”。
东源县、全市首个河源市唯一一个“国字号”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位于义合镇下屯村的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记者 杨坚 摄
大树头下的治理密码
首创基层治理新范
在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一棵百年古榕如撑开的巨伞,静静矗立在闻啸轩学堂前。斑驳树影下,石桌石凳错落摆放,村民们围坐一圈,与村“两委”干部、县镇工作人员及乡亲代表,就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开荒权属问题各抒己见,这看似寻常的纳凉场景,实则是东源县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东源县立足本土丰富的古树资源,创造性地探索出“大树头+”乡村治理模式。昔日村民喝茶聊天的休闲场所,摇身一变成为接访调解的前沿阵地、凝聚民智的议事大厅、政策宣讲的流动课堂。在这里,古树不仅承载着乡村的乡愁记忆,更成为连接干群关系、化解矛盾纠纷、推动乡村发展的关键纽带。
为确保这一模式长效运行,东源县构建起严密的制度保障体系。由县委分管领导挂帅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项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全县“1+6+N”工作体系建设。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践行“一线工作法”,每月1日和15日,县领导轮流在县信访局、信访公园或大树下主动接访群众,与群众一起喝茶议事,收集民意、化解矛盾,实现从“被动接访”到“主动下访”的转变。自开展“大树头”接访活动以来,全县领导干部累计接访约访群众1029批、2782人次,推动办结案件1921宗(其中信访积案80宗),解决群众反映问题72个,有力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让群众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东源县创新打造具有东源特色的“大树头+”基层治理品牌。图为义合镇及下屯村调解工作人员在大树头下开展调解工作,面对面有效化解村民间的矛盾纠纷。资料图片
“信访超市”的破局之道
打造矛盾化解新标杆
群众身边看似平常的平安“小事”,实则件件都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深谙此理的东源县,在矛盾纠纷化解领域大胆创新,精心打造出广东省县级“信访超市”标杆,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高效解决,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范本。“信访超市”作为创新平台,不仅打破部门壁垒,而且统筹多家高频信访单位工作力量,并聘请专业律师团队参与信访化解工作,让群众告别以往“多头访、多地访”的奔波之苦,真正实现“跑一地、进一门、一站式”的便捷服务。
近3年来,东源县依托“信访超市”机制,累计办结11宗重大影响案件,涉及补偿金额达650万元。在全县信访积案清零专项行动中,再次成功“啃”下69件“骨头案”,同时在民生领域持续发力——推动九里湾项目1080套住宅实现“保交楼”,协调化解美的城等欠薪案件48件,为8500余名工人追回工资约1.44亿元,用实际行动筑牢社会和谐稳定防线。
东源县在信访局打造具有河源乃至全省特色标杆的“信访超市”——信访综合服务中心,真正把“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做深做实。记者 杨坚 摄
“阵地联建”的深化实践
注入矛盾调处新动能
目前,东源已建立“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综治中心的“总枢纽”和“桥头堡”作用,做深做实综治中心“主阵地”。积极探索推动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与“1+6+N”工作体系建设深度融合,县法院、河源仲裁委员会、县司法局和县工业开发区管委会联合成立东源县工业园矛盾纠纷调解中心。通过逐步建立完善“诉调对接”“警调对接”“检调对接”、试点工作督办、部门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业务范围、移交程序、调处方式以及跟踪问效等具体流程,形成工作闭环。2024年,全县各乡镇综治中心共排查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784宗,调处1774宗,调处率99.4%,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解决。
2023年以来,东源县以“资源集成化、流程标准化、服务便民化”为改革突破口,全面推进“广东省县级群众信访诉求综合服务中心(信访超市)”建设。通过建立“多部门常驻+轮驻+随驻”动态进驻机制,配套“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一体化解决”的“三个一”工作体系,构建起“信访受理—部门接单—协同化解”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模式。
成功打造“信访超市”,仅是东源创新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冰山一角。近年来,东源县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将生态建设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基层综治中心的“总枢纽”和“桥头堡”作用,不断夯实综治中心“主阵地”。县级综治中心历经探索实践、快速发展、提质增效阶段,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点到面”,通过规范化建设的新阶段,实现对群众各类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让人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
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东源县积极开拓“新阵地”,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一站式”服务。东源县工业园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自成立以来,已成功化解涉企纠纷数百起,成为护航园区经济发展的坚实保障。
同时,随着法官、检察官分别以常驻、轮驻、挂钩联系等方式进驻各乡镇综治中心,上下联系、左右联通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体系已然成型。这一制度创新成效显著,全县网格事件按期办结率常年保持在99%以上,让矛盾纠纷调解有章可循、高效运转。
从建立“信访超市”到综治中心“主阵地”,从“部门联动”到“专业下沉”,东源县用一个个务实举措,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创新答卷,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宝贵经验。
6月25日,东源县司法局、县普法办、县法学会、县关工委联合在万隆丽景小区举办2025年东源县“国际禁毒日”暨“全民反诈在行动”送法进社区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资料图片
“一融多联”的创新实践
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道路上,东源步履不停、创新不止,成功打造“一融多联”基层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资源整合、机制创新的善治之路。
“中心融合”铸就基层治理“智慧中枢”:综治中心作为东源基层治理的“最强大脑”与“前沿哨所”,打破司法、信访、民生服务等部门壁垒,整合资源搭建综合性服务平台,推动社会服务从“各自为战”向“握指成拳”转变。近3年来,各乡镇综治中心累计排查受理矛盾纠纷5124宗,成功调处4920宗,96%的调处率彰显基层治理效能的显著提升。
“部门联动”构筑矛盾化解“前沿阵地”:东源县打破部门“信息壁垒”,构建跨领域协同机制: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协同发力,打通诉讼、警情、仲裁及12345热线、政府信箱等信息渠道,形成覆盖全面的群众诉求收集网络。通过“小事网格化解、大事部门联动”的分级处理模式,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目标。
“网格联防”编织排查化解“细密网络”:东源县深耕综合网格管理体系,构建纵向贯通县、乡、村,横向覆盖各领域的治理网络。网格员化身“移动探头”,今年以来累计上传办结综合网格事件2.9万余件,代办群众事务900余件,用“小网格”托起“大民生”。
平安赋能的发展硕果
绘就城乡共荣新画卷
2024年10月,一通来自河源市12345政务热线的表扬电话,成为东源县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注脚——义合镇下屯村村民阮国文致电感谢政府在风貌提升行动中解决了他家多年的屋顶漏水难题。
自2024年9月全市开展“平安直联”工作以来,东源县在“大树头 +”议事机制基础上,创新推出“平安直联+普法”模式:县四套班子领导与政法、信访部门班子成员深入基层,将直联工作与普法活动相结合。各乡镇随之探索特色治理路径:蓝口镇以综治中心为“智慧大脑”构建“1+6+N”联动体系;叶潭镇设立“党员先锋调解室”激活治理“神经末梢”;双江镇双江村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制”,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平安建设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法治则是护航路上的坚实盾牌。在良好的平安法治环境下,东源糖巢创客社区吸引吉客家焗鸡、广东舒健体育等商家入驻,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消费场景,日均吸引游客约2500人次,今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3.5万人次,成为区域经济新亮点。平安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东源实践”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24年东源县各乡村及景点接待游客超128万人次,带来综合收入2.2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