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所城镇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和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重要契机,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多元产业、探索文化创新等一系列举措,用心用情做好农文旅融合大文章,通过保护与活化利用传统村落文物文化资源,守住乡愁文化,推动传统村落“破壁出圈”,焕发新活力。近日,大城所的“留住乡愁文化,焕发崭新活力”案例入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公布的“2024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关注案例”名单。

大城所位于我县所城镇所城社区,古称“大城守御千户所”,是一座明朝洪武年间建成用于抵御倭寇的古城,距今已有630年的历史。大城所建成面积430多亩,保存着外方内整的城堡平面及田字型道路骨架、三街六巷的棋盘式路网格局,城内古井星罗棋布,古树苍碧,整体古风古貌犹存。2002年“大城所”被列为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对研究古代建筑史、明清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所城社区干部 杨鲁锋: 大城所还保有端午节游旱龙的习俗,这也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代《东里志》记载称:大城所结彩为龙舟,或以彩纸糊之,各扮故事,演戏竟日。端午节游旱龙习俗与所城内各种民俗活动相互融合,囊括了潮州地区的刺绣、剪纸、雕刻等传统工艺,以及潮州音乐等诸多民间艺术形式,又融合了周边的客家文化和闽粤沿海的海洋文化特征,特别是表现明清海防历史的扮景活动,呈现出卫所最传统的职能,对于研究我国东南沿海海防和海洋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所城镇立足文旅特色发展定位,以传统村落保护为核心,积极探索传统村落活化利用路径,聚焦古城修复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非遗文化利用、文旅产业开发等内容,让古老村落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所城镇副镇长 陈界欣:借助“百千万工程”建设这个契机,我们持续加大对大城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文物保护力度,比如恢复部分城墙,对护城河进行清淤,新建复古步道、雨污分离、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同时也加强大城所内风貌巡查管控,确保古城整体风貌。积极实施乡村风貌提升工程,通过整治人居环境、推进“三线”整治工作等,提升大城所内部及周边街道环境。以端午节“游旱龙”非遗文化节为主,串联举办摄影大赛等文化活动,开发一批文旅IP符号,注册“游旱龙”“大城所”等文化符号、编排“游旱龙”特色舞蹈等。
此外,所城镇还创建“古城党建红”网格党员品牌,建立“党员+志愿者”宣传宣讲队伍,在整合群众意见、宣传古城文化上下足功夫。同时,由社区党委主导修订居规民约,强化党群合力,引导广大居民自觉投入到保护古城中来。
所城镇副镇长 陈界欣:经过多方不懈努力,大城所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先后编制出版《大城所城》《广东省古村落大城所村》等书籍,“游旱龙”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鼎翻”获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投入约600万元建设金银山公园、瞭望山生态文化旅游长廊,串点成线,打造了“大城所-金银山、瞭望山休闲景观带-现代农业观光区”旅游线路。2024年7月,大城所入选广东省四季美食旅游精品线路(秋季主题)名单。今年,大城所“留住乡愁文化,焕发崭新活力”案例入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公布的“2024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关注案例”名单。

传统村落的底气,源于文化根脉与创新基因的共生。所城镇积极盘活传统村落资源,从“修旧如旧”的建筑保护,到活用民俗赋能文化传承,再到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望得见青山、看得见历史、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在大城所古村落正在成为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