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由市博物馆(市粤东考古中心)、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策划的“宋‘潮’瓷话——笔架山潮州窑遗址考古成果展”正式开展,首次集中展示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在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掘和新世纪以来的考古成果,展期将持续至8月。
此次展览看点十足,共展出150多件展品,其中130件出土文物为首次亮相。这些展品汇聚笔架山潮州窑的典型器物,器形种类丰富,凸显出北宋时期潮州窑制瓷工艺水平与产品特色。展览精心划分为“釉色重光”“手铲问瓷”“百窑肇兴”“千器万象”“窑系共辉”“瓷通远洋”六个单元,以全景视角回顾潮州陶瓷考古新突破,从多个维度呈现笔架山窑址探寻历程,以及潮州在陶瓷发展长河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不少家长带孩子观展。(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莹 摄)
记者现场探展看到,展出文物类别丰富多样,既有实用的日用品、窑具,也有题材广泛、造型别致的瓷塑,憨态可掬的小猫、小狗等形象栩栩如生,瓦当等建筑材料与铜钱等纪年物品也在展品之列。在展览形式设计上,运用与窑址时代贴合的元素,提取宋画、宋瓷文化元素搭建景观,配合非遗展示与手工作坊活动,打造沉浸式、互动式观展体验。
提取宋画宋瓷文化元素搭建的展览景观吸引市民拍照留念。(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莹 摄)
市民陈女士带着10岁的儿子穿梭在“千器万象”单元展区,她告诉记者:“孩子对历史很感兴趣,得知此次展览便特地来看看,孩子被这些动物形状的瓷塑吸引住了。”市民李姨则表示:“能近距离欣赏到这么多珍贵文物,让我们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希望能多举办这样的展览。
别致的展览形式设计吸引市民群众驻足观赏。(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莹 摄)
据了解,近年来,笔架山潮州窑考古工作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研究潮州陶瓷发展历史提供了关键线索。不仅发现了最长龙窑的“龙头”部分,还首次发掘出窑业作坊建筑遗迹及与生产环节密切相关的附属设施,极大地丰富对宋代窑址的认知,使宋代窑业运作体系更加立体清晰。此外,在窑址考古调查中出土的南宋早期风格印花瓷器和花口瓶,或成为笔架山窑延续至南宋时期烧造的可靠证据,弥补了潮州南宋时期窑口研究资料的不足,更新了对潮州南宋窑业发展的认知。
在此基础上,市博物馆通过传媒、教育、活动、展示等实践模式,活化利用笔架山潮州窑遗址,项目入选2024年“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我们持续依托笔架山潮州窑遗址的一线考古资源优势,坚持以‘边发掘、边保护、边建设、边展示’的创新模式推进活化利用,打造‘公众考古’地方品牌,推动公众考古常态化、多样化、广覆盖,让公众走近文物,提升遗址的社会关注度与知名度。”市博物馆考古调查部负责人郑佩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