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龙狮跃动、潮韵悠扬、龙舟破浪,揭阳古城如何让非遗从历史中“苏醒”,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生?《揭阳古城故事》第四期邀请揭阳学院副教授郑骋做客直播间,以学者视角探索非遗活化与文旅融合的“揭阳路径”,分享千年古城如何以文化破壁,激活发展新动能。
揭阳是潮汕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揭阳非遗如繁星点缀,具有独特魅力,承载着揭阳人的集体记忆。国家级非遗“青狮舞”,融合南枝拳技法,潮剧、英歌舞,频频登上央视大舞台,揭阳英歌舞更以“中华战舞”惊艳海外,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非遗“出圈”密码:从普宁英歌“小时迁”飙红世界,到“小狮妹”短视频网络平台5.5亿播放量,揭阳非遗用年轻化表达打破圈层壁垒。

节目中郑骋博士认为,“非遗是地域文化的‘基因库’,更是文旅融合的‘催化剂’。”郑博士以“体育+非遗”为例,指出揭阳马拉松通过赛道串联文化地标、联名开发非遗运动装备等创新实践,让跑者成为文化传播者,实现“一步一景,一赛一魂”。

那么,非遗如何从“静态保护”走向“动态活化”?郑博士提出非遗活化的"三阶跃迁"模型,以揭阳实践为样本,揭示了从文化基因提炼到产业生态重构的完整路径:首先通过符号解码实现传统技艺的当代转译,如将青狮舞的采青动作拆解为可互动的AR盲盒,让非遗技艺突破时空限制成为可触摸的文化符号;继而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如揭阳学宫打造的"非遗剧本杀",通过解密任务串联潮剧唱腔、木雕技法等知识模块,使非遗知识在游戏化叙事中自然渗透;最终形成产业协同效应,联动潮州木雕、汕头侨批等非遗资源,开发"潮汕非遗深度游"线路,配套研学基地与文创市集,实现"游中学、学中购"的闭环生态。

这种从文化解码到场景赋能再到产业裂变的跃迁逻辑,既保留了非遗的基因内核,又通过数字技术、空间叙事与业态创新构建起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对话通道,为非遗从博物馆展陈走向生活化传承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当下,揭阳非遗活化也正面临核心挑战:80%的非遗项目仍困于表演观赏层面,缺乏深度体验设计,传统技艺传承遭遇人才断层,年轻设计师与老一辈匠人存在认知鸿沟,同时分散的文创品牌难以形成聚合效应。对此,郑博士坦言,破局之道在于构建“政府搭台+跨界联动+全民共创”的生态闭环——通过设立非遗文创孵化基金扶持工坊数字化升级,联合高校开设非遗设计课程培育复合人才,联动茶饮品牌等跨界产品激活年轻市场,并发起创意大赛推动全民参与设计。
面向未来,需锻造超级IP,开发潮玩、电竞等新载体,通过“小小非遗传承人”研学营实现文化基因代际传承,并借力“一带一路”将龙舟、英歌舞推向国际舞台,以“非遗电竞战队”、国际文化节等创新形式,让传统技艺在数字时代与全球语境中重焕生机,真正构筑起传统与现代交融、本土与世界对话的非遗活化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