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东源县双江镇增坑村近日传来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该村90后大学生村干部赖达威在日常巡山时,当其行至万绿湖畔的增坑村珠坑片区夜珠牙(地名)古氏宗祠约1公里处的山间小道旁,意外发现一枚嵌在黑色大石块的完整的菊石化石,其直径长约10厘米。河源恐龙研究所有关工作人员称,河源之前发现的菊石化石多数嵌在松脆酥软的石块里,而这枚菊石化石却嵌在坚硬的石块中,其种属和地层年代还有待今后作出进一步的科学分析与研究。
被发现的菊石化石直径约10厘米。
01
石头宝贝已“回家”待鉴定“真身”
在发现菊石化石后,赖达威因巡山时未携带搬运工具,便迅速返回增坑村委会,向当地村干部详细汇报了这一重要发现。当地村干部高度重视,立刻安排部署相关保护工作,由村委会副书记赖伟强与村委会副主任赖达威一同驱车前往化石发现地。经过仔细查看并在现场采取妥善保护措施后,当天下午3时,两人冒雨成功将这块完整的菊石化石搬运回增坑村委会。
目前,该菊石化石已在增坑村委会妥善保存,正等待河源恐龙研究所的专业人员前来进行进一步的技术鉴定和深入的科研分析。这一意外发现,无疑为当地的地质与古生物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科学价值与深刻历史意义,将随着今后考古专家的深入研究而逐渐被挖掘和揭晓,同时将会破译更多关于地球历史和生命演化的珍贵信息。
02
计划“5·18国际博物馆日”展出部分菊石化石
据了解,河源的菊石化石最早发现于1996年12月,由东源县双江镇增坑村村民黄汉光在本村发现,并及时报告河源市博物馆,后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省地质研究所专家鉴定为生活在距今1.9亿年前侏罗纪时代、生活在海洋的无脊椎软体动物——菊石。
河源恐龙博物馆馆长杜衍礼告诉记者,此前产自河源早侏罗世辛涅缪尔期地层中的花冠菊石和副花冠菊石动物群最新研究成果近期已对外公布,该成果对地层、生物地层、古地理等方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早侏罗世生物地层记录,推动了菊石化石相关领域的研究,揭示了早侏罗世河源周边地区古环境与古生态特征。
河源市博物馆原馆长黄东告诉记者,早侏罗世,菊石古生物地理区系主要划分为特提斯区及北方区,侏罗纪地层中辛涅缪尔期海相地层的地理分布范围最为广泛。此次研究结合早期的研究发现,显示在早侏罗世辛涅缪尔期全球经历了海侵,海水自香港向北经粤中、粤东向东到达福建。此外,此次研究还有助于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界线地层在广东是否存在提供了新线索。
杜衍礼说,此次研究工作由古生物学与油气地层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河源市博物馆、河源恐龙化石保护区管理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广东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共同参与,研究详细记录了属种,划分了菊石带。
5月12日,河源恐龙研究所工作人员正在着手对新发现的菊石化石进行进一步的科学分析与研判,并计划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将此前发掘的部分菊石化石及其最新研究成果对外公布和展出,届时供当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互动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