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潮安凤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科普馆入选生态环境部《首批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这座坐落于凤凰山脉的“自然方舟”,以科技与人文相融的创新方式,正成为粤东地区传播生态文明的立体教科书。
凤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科普馆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馆内通过多层次的展陈设计,精心策划的展览活动以及定期开展的自然科普教育讲座,成功搭建起一座连接自然与公众的桥梁。
凤凰山保护区综合科科长 黄维:建设自然科普教育基地时,既展示本土动植物、生境和景观,也深挖凤凰单丛茶文化这一些特色,把文化和生态教育融合一块。对于自然生态资源,侧重于科普其生态功能、物种特性等知识;对于文化资源,则着重讲解其形成和生态环境的关联以及文化传承中生态保护的意义。

在生态文明教育创新的征程中,凤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积极探索,构建起“1 + 2 + 3”教育模式。该模式以自然科普教育中心为枢纽,联动科研宣教中心与科普馆两大阵地,依托亲水栈道教育径、大径材教育径以及登山道教育径三条自然教育径,形成“室内+户外”的全场景教学网络。
凤凰山保护区综合科科长 黄维:我们的初心是想打造一站式体验,用自然教育径串联保护区特色动植物资源点位,把室内参观、户外体验和配套服务整合起来,再依靠完善科普设施提升教育质量。
凤凰山保护区科研宣教科科员 夏立漫:我们在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时,保护区会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一方面,我们用实地体验的方式激发青少年兴趣,带领他们沿着自然教育径参观,让他们近距离观察动植物,增强对自然的好奇心。另一方面,用故事讲述、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引发他们对生态保护的思考。我们把中华穿山甲的形象融入到IP中,用这个IP的形象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参与度。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少年,在讲解时注重联系他们熟悉的文化元素,比如之前开展的马来西亚华裔青少年的研学,我们会结合马来西亚的生态跟粤东地区的生态做横向对比和分析。
在宣教课程设计上,保护区深度挖掘本土特色资源,将红色文化、畲族文化、凤凰单丛茶文化等有机融合,充分彰显潮州传统文化魅力,逐步打造成为粤东地区乃至广东省内极具影响力的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基地。

凤凰山保护区综合科科长 黄维:像红色文化、畲族文化,还有凤凰单丛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这里面藏着好多生态智慧和理念,特别适合用来做跨学科教育。我们设计了“南粤红绿径”“一片叶子的故事”这些课程,带大家实地去看、去讲故事,做游戏,就是想让大家亲身感受文化和自然的联系。

据了解,2024年,凤凰山保护区围绕“世界湿地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节点的专题活动20场次,还深入社区、校园,开展了34场宣教活动,累计参与人次超过5万,荣获“广东省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省级称号。
凤凰山保护区综合科科长 黄维:未来,保护区计划搭建地域性创新平台组建粤东自然教育联盟,联盟将打破地域与机构限制,推动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以更丰富、专业的自然教育活动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