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草长,繁花似锦,在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五月,我们迎来了第114个“5·12”国际护士节。潮州市中心医院围绕“守护生命之光,共筑健康未来——关爱护士队伍,赋能经济新动力”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意义非凡的活动,全方位展现护理工作者风采,推动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
共同创作巨画,留下美好回忆。
致敬奉献表彰荣誉
传递敬意与力量
5月8日,市中心医院举行表彰大会。经层层筛选,67名优秀护士和12名优秀护士长脱颖而出,他们始终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凭借精湛专业技能和无私爱心,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他们在众人的掌声中接受荣誉,成为全体护理人员学习的榜样。
30年“光荣护士”代表获表彰。
此外,8名在护理岗位默默奉献30年的“光荣护士”也收获了属于他们的荣耀。30载岁月,他们见证医院发展,用一生热爱诠释护理事业的神圣使命,是当之无愧的行业典范。市中心医院詹永忠院长在表彰大会上,代表院班子成员向全体护理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与崇高敬意,感谢大家为医院发展所做的努力,并激励护理团队在“三甲”复审、“国考绩效”提升等重要工作中,精研技术、追求卓越,在新院区热土上谱写护理事业新篇章。
竞赛与评比双轮驱动
提升专业与质量
综合病例站点式技能比赛是护理人员展示专业实力的重要舞台。节日前夕,医院举行多项比赛,采用理论知识考核与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涵盖心电监护、心肺复苏等实操项目,全方位检验选手能力,以赛促学、以赛促护,激励护士们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护理质量改进优秀案例评比活动聚焦管理工具运用,各护理单元积极参与,纷纷拿出通过PDCA(持续改进医疗质量)项目、QCC(质量控制圈)等取得显著改善成效的案例参与评选,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护理质量持续提升,为患者安全提供坚实保障。三甲医院复审应知应会知识竞赛紧扣护理核心知识,各科室护士代表踊跃参赛,初赛、决赛层层角逐,必答题、挑战题环节充分考验选手知识储备与应变能力,展现出护理人员扎实的专业素养与良好的精神风貌。
多彩活动凝聚团队
共绘健康未来蓝图
在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市中心医院精心筹备,为每一位护士送上节日慰问金、实用的护士鞋以及温暖的毛衣。这份饱含深情的礼物,是对护士们日常坚守岗位、守护生命的暖心关怀,更是对她们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度认可,让护理工作者深切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进一步提升了护士们的归属感。“多彩生活 甜蜜人生”活动则为护士们带来甜蜜惊喜。一个个精美的蛋糕被送到各护理单元,护士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蛋糕的香甜,感受着医院大家庭的温暖与关怀。
“多彩生活 甜蜜人生”活动。
在“擘画蓝图,谱写新篇章”活动中,护士们齐聚门诊大厅,混合编组共同创作巨画。大家齐心协力,用画笔描绘新院风貌,弘扬医院文化,在协作过程中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在艺术创作中释放了工作压力,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关爱护士中医适宜疗法活动现场。
在关爱护士中医适宜疗法活动中,医院为护理工作者送上特别的健康关怀。中医、康复、护理专家团队现场坐诊,提供颈腰椎护理、睡眠调理、体质辨识等免费健康咨询服务,还为大家实施耳穴贴压,赠送助眠香囊等健康小礼品,让护士们享受到贴心的健康呵护。
此次潮州市中心医院举办庆祝护士节系列活动,是对全体护理人员的深情礼赞,更是推动医院护理事业迈向新高度的有力契机。每一位护士都是守护生命的天使,他们用爱与责任,点亮患者的健康希望。未来,医院全体护理人员将携手共进,继续守护生命之光,为筑就更加美好的健康未来不懈奋斗!
NURSES DAY人物风采
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护士黄榕梓:
用双手托起生命的希望
在医院这个充满不凡故事的地方,急诊室无疑是最惊心动魄的战场。在这里,每一秒都关乎生死,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患者的命运。护士节前夕,记者采访了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护士黄榕梓,听她讲述那些与生死时速赛跑的故事,以及她对这份职业的深刻感悟。
黄榕梓获得“护理科普工作者”称号。
黄榕梓与护理事业的缘分,始于十七岁那年深秋的一场车祸。当时,她目睹一位护士在血泊中冷静地抢救伤者,那个专注而坚定的背影,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也在她的灵魂深处埋下了一颗“救死扶伤”的种子。尽管家人担心护士工作太过辛苦,但她毅然选择了这条道路。“救死扶伤不该只是一句口号,我想成为那个能递上希望的人。”黄榕梓眼神坚定地说。如今,站在急诊抢救室里,她深刻体会到了这份职业的意义与价值。
急诊室的工作节奏堪称“生死时速”,这里的每分每秒都充满了挑战。黄榕梓向我们分享了她的“急诊十二时辰”。凌晨三点,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急诊护士们却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压缩饼干哲学”是他们的生存法则,常常刚端起饭碗,急救电话就会响起。有一次,她在夜班时刚吃下一口已经凉了的炒饭,就接到高速连环追尾事故的通知,5名重伤员急需救治。她立刻放下手中的饭菜,冲向救护车。等处理完患者,回到医院时已是清晨六点,虽然冷饭伴着胃里的颠簸感,但看到患者逐渐恢复的血色,她觉得一切都值得:“让我们撑过无数个通宵的,不是压缩饼干,而是每次把患者从死神手里抢回来时,掌心残留的温度。”
在急诊室,黄榕梓不仅经历过成功抢救患者的喜悦,也品尝过面对遗憾的苦涩。去年,一位30多岁的男青年,在家突发昏迷,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有生命体征,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了47分钟,最终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他的老婆抱着才几个月大的婴儿,哭到昏厥。“在急诊,我们见过太多‘来不及’,这些遗憾像刺,却也让我们在每一次操作时多了份近乎偏执的谨慎。”她说。不过,生命的希望也常常会带来温暖与感动。上个月,他们成功抢救了一位在体育课上突发室颤的高中生。他在体育课上突发室颤,黄榕梓和同事在救护车上完成了2次除颤,15分钟持续胸外心脏按压,男孩康复后,托父亲过来表示感谢,当时他父亲捧着锦旗颤抖的双手,那坚定闪光的眼神,已经表明心意,胜过千言万语。黄榕梓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对于急诊护士来说,护士节也有着独特的“急诊特色”。在忙碌的工作中,他们收到过患者家属点的奶茶,听过患儿稚嫩的祝福歌声,这些小小的温暖瞬间,成为了他们在高强度工作中的慰藉。而科室团建时,大家卸下工作的重担,像普通人一样嬉笑玩闹,也让黄榕梓深刻体会到,在生死夹缝中,平凡的快乐是多么珍贵。
从事护理工作多年,黄榕梓多次被评为医院“优秀护士”。今年5月,她参加由广东省护理学会主办的岭南南丁格尔式优秀护士推选活动,获得“护理科普工作者”称号。
今年是她在急诊的第三个年头,她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她希望自己能成为分秒必争的“急救先锋”,重点研究创伤患者的批量救治流程,设计更便携的“移动抢救包”,为患者争取更多的黄金抢救时间;她想做有温度的“情绪摆渡人”,推动建立“急诊心理驿站”,为焦急的家属提供情绪疏导;她还希望成为急诊精神的“火种传递者”,在带教新人时,将专业与温暖的理念传递下去。
“在急诊,我们都是时光的逆行者。”黄榕梓感慨道。急诊室就像生命的“摆渡码头”,这里有最急的风,也有最暖的光。他们用双手托起生命的希望,用行动诠释着“护士”二字的深刻内涵。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黄榕梓和她的同事们将继续把自己炼成光,照亮患者的生命之路,让每个明天都充满希望。
市中心医院ICU护士丁育才:
做重症患者的“生命摆渡人”
在医疗行业中,ICU(重症监护室)被视为与死神交锋的最前线,而护士则是这场战斗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男护士丁育才就是其中的一员。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他坚守了14年。
丁育才为患者行CRRT治疗。
“选择护理职业,对我来说是一场意外却又注定的缘分。”丁育才回忆起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18岁那年在急诊目睹的一场抢救场景,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一位男护士抱着氧气瓶全力冲刺的背影,让他深刻认识到“救死扶伤”不受性别限制,也正是从那时起,他毅然踏上了护理之路。当第一次穿上为男护士设计的蓝色护士服,站在ICU病房的落地镜前,他感受到的不仅是职业的荣誉感,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作为科室里为数不多的“男丁格尔”,他凭借着强壮的体魄和细腻的心思,在工作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凌晨三点的抢救,他能协助托起180斤的患者进行体位转移;面对ECMO管道凝血征兆,他凭借工科生的逻辑思维迅速制定置换方案;当年轻护士因连续夜班情绪崩溃时,他又化身为温暖的兄长,给予安慰和支持。“这里需要力量,也需要细腻,更需要温度。”丁育才说道,“看到患者家属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安心,我就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有意义。”
ICU的工作充满了挑战与不确定性,时间在这里被切割成监护仪上的波形,每一分钟都可能是与死神的拉锯战。丁育才向记者分享了许多难忘的经历。去年冬夜,一位爆发性心肌炎患者突然心跳骤停,他跪在硬板床旁进行了长达40分钟的胸外按压,直到手掌磨出血泡。当患者在除颤仪的作用下重新恢复心跳,那一刻,他的心跳也与患者的脉搏一同共振。然而,并非所有的故事都有圆满的结局。他曾陪伴一位花季少女17天,细心照料她的每一个细节,最终还是没能留住她的生命。“在ICU,我们学会了快速调整各种医疗设备参数,但面对离别,我们始终无法做到淡然。”丁育才感慨道,那些未能挽救的生命,成为了他心中的刺青,激励着他不断提升自己,也提醒他下一次要更快、更准、更稳。
当然,在这个生死交界的地方,也不乏温暖与感动的瞬间。康复患者出院后特意送来写着“男护兄弟,救命恩人”的锦旗;在夜班时收到匿名外卖,备注着暖心的话语……这些点滴的温暖,让丁育才在高强度的工作中感受到了付出的价值,也让他坚信,在ICU的坚守与付出在很多人心中种下了善意的种子。
每年的5·12护士节,对于丁育才和他的同事们来说,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日子。ICU的庆祝活动别具特色,技能操作比赛、优秀护士表彰,每一个环节都与他们的日常工作紧密相连。
作为重症专科护理组长,丁育才曾获得多项荣誉,还曾获得潮州市2021年最美卫健人之“最美护士”称号。但更让丁育才难忘的是患者和家属给予的认可。去年护士节,一位康复患者带着孩子来送花,小女孩那句“叔叔的白衣服像超人”,让他深刻体会到,这份职业的仪式感,不仅在于比赛和表彰,更在于那些被铭记的瞬间,在于他们为患者托起的希望。
谈及未来,丁育才有着清晰而坚定的目标。在专业技术上,他计划深入研究ECMO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管理,并推广超声引导下穿刺技术。“精准护理能降低30%的并发症率,这个数字值得我们在每一个细节上较真。”他说道。他希望推动建立“ICU后综合征”随访机制,关注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健康。此外,他还希望通过科普文章、短视频等方式,打破社会对男护士的偏见,让更多人看到男护士在重症领域的独特价值。
“有人说ICU是离死神最近的地方,但我更愿意相信,这里是生命重新起航的港口。”丁育才坚定地表示,他将继续做重症患者的“生命摆渡人”,用自己的力量和温柔,在硬核的ICU战场上,守护每一个最柔软的生命,让每一位从这里走出的患者,都能带着希望,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护士杨瑾:
守护生命的第一声啼哭
在医院,有一扇紧闭的门,门后是此起彼伏的监护仪滴答声、暖箱的恒温嗡鸣,以及偶尔传来的微弱啼哭。这里是新生儿科,一个被称为“生命首站”的特殊战场。在这里,护士们用专业与温情,为那些初来世界便面临挑战的小生命筑起一道守护屏障。杨瑾,便是这道屏障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杨瑾为喂完奶的小宝宝拍背、打嗝、排气。
谈及选择新生儿科的初衷,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护士杨瑾的目光温柔而坚定。新生儿科是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特殊战场。面对暖箱里那些皮肤薄如蝉翼、体重不足成人手掌大小的早产儿,杨瑾总是感到既震撼又心疼。她告诉记者,她一直记得初入科室时,带教老师曾说:“新生儿不会用语言表达痛苦,但他们的每一次皱眉、每一声呜咽,都是对我们的信任托付。”守护新生儿的第一段人生旅程,她深感自己肩上责任重大。
在新生儿科,护理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死。从精准配置每一份营养奶液,到熟练操作暖箱监护仪;从轻柔为早产儿进行皮肤护理,到敏锐捕捉每一次呼吸频率的异常。“我们不仅是护士,更是他们的‘临时父母’。”杨瑾说。她至今记得一个出生仅1.2公斤的早产儿,因疫情父母无法探视,她每天清晨都会隔着暖箱轻触他的小拳头,“那一刻,我仿佛能代替他的父母,传递一丝温暖。”
新生儿科的工作,被杨瑾形容为“打翻的五味瓶”——酸楚与甜蜜交织,责任与温情共振。
24小时的生命守护,是新生儿科病房紧绷的日常。封闭病房里,杨瑾习惯了吃饭时侧耳听暖箱的动静,习惯了边记录护理单边用余光扫视所有患儿的胸廓起伏。“监护仪的滴答声是我们的背景音,也是催我们与时间赛跑的号角。”
2020年,在医院和科室的支持下,杨瑾作为当时科室唯一取得新生儿PICC置管与维护证书的护师,成功开展潮州市首例新生儿PICC置管术,通过导管为其输入高浓度的药物及营养液,有效解决了早产儿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及静脉营养治疗的护理难题。杨瑾告诉记者,当时新生儿送到NICU时,只有32周大,体重仅1.75千克,情况十分危急,她们马上给患儿上了呼吸机。“早产儿的血管细如发丝,实施PICC置管术时技术难度极大。”杨瑾说,患儿置管成功后,深静脉导管的维持还需要依靠后续精心、优质的护理。在护理团队的精心救治下,该名患儿情况良好并顺利出院。2022年5月,杨瑾与团队又开展了潮州市首例腔内心电图引导下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危重患儿救治水平。
面对未来,杨瑾的规划清晰而充满温度。她希望继续精进专业技术,让护理成为有温度的生命护航。杨瑾表示,为了精进技术,她每月都要参与早产儿护理专题培训,苦练PICC置管等急救技能。她坚信——护士的使命不仅是救命,更要为新生儿的未来铺路。
有人说,新生儿科是“哑科”,因为这里的患儿永远不会说一句“谢谢”。但杨瑾觉得,每一次平稳的呼吸、每一回有力的吮吸、每一张逐渐丰润的小脸,都是最动人的回应。“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生命的第一程,更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她望向暖箱中安睡的婴儿,轻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