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源县坚持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探索“小田并大田”改革,选取条件成熟的船塘镇岭头村和柳城镇柳星村作为试点村,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不断提升耕地数量和质量。3月20日,河源市2025年春耕生产暨支农服务下乡现场会在东源县船塘镇召开,东源县现场总结了“小田并大田”试点经验,并向与会人员展示了先进农机设备、稻谷烘干和稻米加工厂、科技支农服务等试点成果。截至目前,船塘镇岭头村已完成1000亩、柳城镇柳星村已完成300亩的“小田并大田”改革任务。
01
构建工作体系,压实“并田”责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级“小田并大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统筹协调改革试点工作,并建立定期会商机制,研究解决土地整合、权属调整等关键问题。镇级对标县级成立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牵头谋划,细化改革举措。村级组建协调小组,由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村民组长等组成,负责政策宣传、民意收集和纠纷调解,确保试点工作平稳推进。二是完善推进机制。组建县级工作专班,抽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单位业务骨干参与到专班工作中,做好政策解读、技术指导、问题协调等工作,形成“县级定政策、镇级抓推进、村级抓落实”的县、镇、村三级联动模式。截至目前,专班已召开协调会10次,开展业务分类指导30余次。
02
创新流转机制,提升“并田”效率
一是加强前期调研。在土地流转工作启动初期,联合规划设计公司深入岭头村、柳星村田间地头开展实地勘察,充分考量地形地貌、土壤条件、水系分布以及农户种植习惯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项目规划方案。二是创新流转方式。根据村民是否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提供“田转人不离”(流转后继续在集中后的大田上进行农业生产)或“田转人离”(流转后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产业)等“个性化”流转方案,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提高流转意愿。三是加强多方联动。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与施工方、项目监理方、流转方、“三线”运营部门等进行充分沟通,及时集中处理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既符合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又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效益”。四是建立工作闭环。定期开展实地督查,依据流转项目的规划方案、施工进度表等,对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审查;同时,对项目成效进行全面评估,依据评估结果灵活调整项目策略,形成从规划、执行到监管的完整闭环。
03
发挥群众力量,凝聚“并田”共识
一方面,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坚持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岭头村、柳星村均成立了由“村民理事会”成员、村民代表、党员组成的“小田并大田”工作组,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小田并大田”工作中来。通过以“板凳会”“庭院会”等创新方式,心贴心、面对面与群众加强沟通,算好改革前后群众的收入账,做深做透群众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扬基层首创精神,通过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群众代表会议、小组座谈会等,多次广泛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讨论理清“小田并大田”改革的规划、面积、分配方式等重要内容,制定符合群众意愿、契合本村实际的工作方案。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支持参与下,岭头村仅用20天时间就完成了1000亩土地的流转工作。
04
坚持产业导向,激发“并田”动力
一是统筹产业发展布局。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以整体规划、连片开发为原则,创新“先流后整、筑巢引凤”的方式,由村集体统一流转、统一收储农村土地资源,依据村民种植意愿划分“自种区”与“流转区”,实现整村、整组土地连片流转,为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连片土地空间。同时,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参与产业发展,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比如,岭头村引入东源县友信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形成“一田双收、稻虾共生、生态环保”的多赢局面,每年可为本村200多户群众带来共计50万元以上的土地租金收入,拉动当地农户就业500多人次、增加共计30万元以上的工资性收入。又如,柳星村引入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发展订单种植。二是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推进标准化农田建设,将原本被切割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零散田块,变为成方成块的大面积可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同时,通过整合零散地块,实施田块置换,完善农田配套设施,使农业机械通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此外,大力开展“三线”整治,对集中连片水田上的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等线路进行迁改,便于农业机械化作业。三是优化农业生产方式。以“小田并大田”改革为契机,加大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投入,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型。比如,岭头村通过配备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机等农用机械,建立全自动育秧生产线,全面提升机械化服务保障能力,为周边农户提供社会化生产服务,年服务面积超2000亩,极大提升当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