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
深圳市委机关报《深圳特区报》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仙湖茶传统制作技艺”
详细报道请看
清明谷雨前后,正是制茶的黄金时节。连日来,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仙湖茶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河源市东源县上莞镇仙湖村的曾云科也忙起来了——炒茶。太阳刚探出头,带着露水采摘的茶叶就被倒进老铁锅里,进行纯柴火人工炒茶,双手是最好的炒茶工具。“茶叶的火候全凭手感把控,太热了要减火,反之要加火。”曾云科称,一锅茶大约5斤,前前后后要炒制12个小时,手工炒制的茶叶,颜色灰中带亮,形状圆润饱满,可最大程度保持茶叶本身的香气和醇度。
“仙湖茶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曾云科正在炒茶。
河源市东源县上莞镇种茶历史悠久,仙湖村为其核心区域,这里海拔约1080米,常年云雾缭绕,素有“茶乡”之美誉。这里种植的“东源仙湖茶”是广东省名优绿茶之一,2022年还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4年“仙湖茶传统制作技艺”入选河源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的仙湖万亩茶园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景区内涵盖了茶长廊体验、民宿、房车营地等,开拓出一条茶旅融合发展之路。
非遗技艺传承最原始美味
仙湖茶传统制作技艺源于500余年前仙湖村的曾氏家族。采摘鲜叶后先要摊青(萎凋),厚度10-15厘米,摊放6-12小时,使其自然失水、散去青气。杀青是关键,要严格控制温度、时间,遵循“先高后低、先闷后扬、扬闷结合、多扬少闷”原则,确保杀匀杀透。然后依次是揉捻、干燥、摊放、分选等环节……
80后的曾云科是土生土长的仙湖村人,8岁开始随父母采茶,11岁开始学习炒茶。他告诉记者,全村333户,家家户户都种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大部分茶叶加工都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我为了留住最原始那种品质和味道,始终坚持纯手工纯柴火工艺制作。”曾云科称,他家现有茶园830多亩,名下的东源县曾氏仙湖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东源县仙湖茶业专业合作社,分别是省级龙头企业和省级专业合作社。他每年清明前后开始制茶,一年能炒1000斤左右。“因为纯手工制作,量少,都是老熟客订购的。”曾云科说。
曾云科还是仙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介绍,目前仙湖村茶叶种植面积已达2.68万亩,其中仙湖茶核心产区1.68万亩,有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专业合作社171家。现在采茶高峰期,山上请的采茶工人达1万多名。预计今年仙湖村茶产量可以达到100多万斤(其中核心产业区60万斤以上)、产值超3亿元。
东源县仙湖茶山。陈剑云 摄
非遗技艺带动乡村振兴
“仙湖茶传统制作技艺”还有另一个传承人,就是河源市东源县仙湖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东源县茶叶产业协会会长邹映池。与曾云科祖传的手艺不一样,邹映池是拜制茶师傅曾义生为师而学成的仙湖炒绿技艺。为了传承仙湖茶传统制作技艺,2010年,邹映池筹集资金培育生态茶园100余亩,引进连续化加工生产线的同时,坚持采用传统、有机种植模式及锅式高温炒青工艺。2011年,在师傅曾义生的指导下,邹映池创立了“仙湖山茶”“百信仙湖茶”“仙湖雪里红”品牌,多次参加省、市各级举办的“非遗博览会”展示活动,让仙湖茶品牌美名远播。
曾云科在实践中传承着非遗技艺,邹映池则尝试将非遗技艺与现代制茶的标准化相嫁接,通过联农带农、联盟合同等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开展仙湖茶绿色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仙湖茶种植区域不断向外扩展,如今东源县内仙湖茶叶生产区域涵盖三塘、苏杨等16个村。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后,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曾田镇、柳城镇、蓝口镇等地。2024年,上莞镇全镇茶叶种植面积达2.84万亩,年产量达248万斤,产值破3亿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