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3月以来,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200余亩格桑花渐次绽放,吸引众多游客,环绕花海的1.2公里观光村道成为村民致富“黄金通道”。村民阮小苹返乡做艾粄,日收入最高达4000元;朱武芳利用闲置土地开甜品店,月均收入超过3000元;其他村民沿村道摆摊经营,人多时日赚数百元。
义合镇下屯村“村道经济”的成效,是东源实施“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标志性成果与缩影。近3年来,东源县借“百千万工程”东风,依托整洁环境发展“村道经济”。以农村道路为载体,盘活村民闲置房屋、院落等资源,鼓励自主经营小餐馆、民宿等,或引入品牌餐饮、文创空间,或引导村民摆摊销售土特产,形成村落微型商业集聚。如今,村道周边商业形态渐趋丰富,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切实享受到“桥通路通财通”的红利,成为“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的直接受益者。
村民家门口就业 假期日营收4000元
“不好意思,你们先坐一下,我去邻居家送艾粄。”4月16日上午,见到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村民朱武芳时,她正准备出门送货。因做的艾粄味道好,她每天都能接到各地订单。朱武芳不仅在家做艾粄赚钱,还是下屯村第一个在村道旁开甜品店的村民。因要照顾生病的婆婆和年幼的小孩,她未外出务工。2021年,看到村里游客增多,她利用自家闲置宅基地,在村道旁开了“芳芳甜品店”。除卖艾粄,她还做月饼、黄酒、甜品、饮品等。随着客流量增大,甜品店生意红火,节假日人流量大时,日收入有600多元。朱武芳笑着说,她是下屯村“变美”的直接受益者,村里发展越来越好,村民增收渠道增多。
站在下屯村游客服务中心观景台上俯瞰,1.2公里长的观光村道环绕格桑花海和莲花池塘,串联起阮啸仙故居等景点。
今年3月以来,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200余亩格桑花渐次绽放,环绕花海的1.2公里观光村道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黄金通道”。
近3年来,义合镇围绕“春种水稻、夏植莲花、冬种格桑花”打造不同主题花海,完善配套设施,强化趣味景点建设,做大“花海经济”。今年,下屯村在花海田间建设趣味小火车等娱乐设施,让游客穿梭花海。据下屯村党总支部书记阮蔼宜介绍,格桑花开时村里人山人海,趣味小火车单日最高营收达1.3万元。
下屯村村民阮小苹家的老宅紧挨红色旅游景点阮啸仙故居,是“村道经济”直接受益者。其父阮利强称,在阮小苹带动下,一家人做艾粄生意,除在村里、市区卖,还有外地回头客线上订购。忙时阮小苹家一天两夜做2000多个艾粄;格桑花开时生意火爆,一天能卖1000多个艾粄,日收入最高达4000元。
尝到甜头的还有村里的农家乐,位于观光村道旁的“故乡里私房菜”是其中之一。老板娘李凤琼介绍,格桑花绽放期间,最多一天接待客人20多桌。餐厅食材优先采购村民农产品,还帮村民销售土特产,大家相互支持,抱团发展,实现利益最大化。
近两年,下屯村农家乐从1家增至10多家。村民称以前要将农产品运到圩镇售卖,现在村里游客多,农家乐多,家里的土特产不愁卖不出。
农村兴起返乡创业潮 月收入比打工高
最近几年,东源县仙塘镇南园古村返乡创业潮涌动,众多外出打工者与年轻人回乡逐梦。
“之前兼职,如今全职,月入不菲,胜过在外打工。”南园古村汉服体验馆老板潘润梅感慨,在“家门口”创业,为家乡添人气,成就感满满。
“95后”潘润梅,地道南园古村人,自幼钟情汉服。去年南园古村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游客纷至沓来,使她萌生返乡创业念头。得亲友鼓劲、村干部助力,汉服体验馆顺利开张。村干部全程扶持,从开店到经营,多方出谋划策,多平台宣传揽客。如今体验馆经营步入正轨,潘润梅月入6000元至8000元,胜过外出务工。
近年来,近郊周末游、周边游热度攀升,“进享繁华、退拥静谧”的城乡“两栖”生活,成为城郊居民新常态。
今年元旦,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举办“寻味义合·食尚争锋”评选活动,推动“村道经济”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及“百千万工程”持续推进,南园古村荣誉等身,先后获评“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生态示范村”“中国第五批传统村落”,“柳溪书院开笔礼”还被列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园古村文化浓厚、资源丰富,为盘活古建筑资源,红光村将闲置古民居流转至集体,吸引有为青年创业,以免租、优先选址等措施帮扶商家入驻。
如今,网红咖啡店、茶馆、客蓝手染基地等新业态纷纷落地,南园古村“烟火气”直线上升。村民也紧跟步伐,开民宿、小卖部,摆摊售零食饮品,实现“家门口”增收,古村烟火味更浓。
打造 “网红经济” 集聚地 带领村民创业增收
南园古村马路对面,是网红打卡地——糖巢创客社区。
东源县仙塘镇糖巢创客社区已成为河源网红打卡点
白天,人们围坐糖巢创客社区草坪,晒太阳、赏东江;夜晚,在嫑艺术空间听歌、吃烧烤、喝啤酒,或与好友去江边小酒坊,感受江风、品味黄酒。
本地村民纷纷在东江边摆摊做小生意,热闹的江边小集市逐渐形成。春节期间,有村民靠卖烤肠,一天收入高达7000元。 江边一小酒坊老板娘刘洁琼笑着说:“我是仙塘镇政府旧址改造的直接受益者。”
刘洁琼说,这里改造前,连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江边少有人散步。如今此地变化巨大,成了网红打卡点,每天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刘洁琼的妈妈过去一直在家自酿黄酒,去年12月,在糖巢创客社区工作人员的引导和支持下,刘洁琼在自家楼下开了小酒坊。起初3个月她兼职经营,今年4月起,她辞去工程造价的工作返乡创业。她很高兴看到家乡越来越好,对自家小店也充满希望。远离曾经压力大的工作环境,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如今她每天做着喜欢做的事,没客人时,就坐在树下,赏江景、吹江风,生活十分惬意。
糖巢创客社区位于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与仙塘村交界处,原是仙塘镇政府旧址,也是镇里“老圩镇”,依东江而建,区位、生态优势明显,是远离喧嚣的宁静之地。“百千万工程”启动实施后,东源县从浙江引入新神农美丽乡村学院,将此地打造成融合创意、创新、创业的乡村文化创意园区——糖巢创客社区,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发展多元产业。
除了村民摆摊、开小店,社区还引入市场化主体。一年多来,社区通过创客大赛、人才培训、社区建设“三线并行”,规划八大业态、建成20个单体项目,培育200余创客,吸引“到吉”客家焗鸡等15家商家、5家个体户入驻。
如今,糖巢创客社区成为河源新晋网红打卡点,一边是嫑艺术空间等特色艺术建筑,另一边是村民装点的咖啡馆等,还有独具魅力的创客大道和沿江村道,日均吸引近2600名游客,去年乡村运营团队营收60万元,村民总收入增加50万元,新增20个就业岗位。
新业态激发新活力 助推乡村持续发展
新业态激发新活力,农村消费不断升温。乡村是重要的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提振农村消费,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据统计,今年1月—2月,超过68万人次游客涌入东源县各乡村及景点,直接带来超过1.8亿元经济收入。
东源县康禾镇仙坑村研学活动热闹开展。东源大力发展“村道经济”,推动美丽乡村变成“美丽经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东源县大力发展“村道经济”,激活广大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柔性“引擎”,将美丽乡村变成“美丽经济”。
随着“村道经济”在东源县蓬勃发展,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各个乡镇谋划未来发展的关键议题。
东源县仙塘镇龙利村的贝拉小镇,已成为“村道经济”下的集市新地标。
从2019年年初开始,东源县康禾镇仙坑村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以中小学生乡村研学和体验农村生活为切入点,与旅游公司合作,联合当地村民,为游客提供食宿、场地等接待服务,共同做好乡村旅游文章。据统计,截至2024年,该项目已为村民发放补贴超过100万元,受益村民近100户。仙坑古村表示,今后将继续依托古建筑、历史、人文、乡村农业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完善研学教育、亲子游、自驾游等市场需求大的项目,带领更多村民参与旅游研学项目,让他们共享乡村振兴发展成果。
糖巢创客社区运营者李盈表示,今年计划兴建糖果秀剧场和“十五联兴工坊”,承办脱口秀、创客路演,集中展销东源各个乡镇的优质农产品,将社区打造成婚庆摄影优选地,进一步丰富村道业态,让糖巢创客社区辐射带动其他乡镇发展,有效改善节假日与工作日客流量“冷热不均”问题。
阮蔼宜表示,投资150万元的无动力儿童游乐园项目已经动工,预计今年“六一”儿童节可以对外开放,届时将进一步带旺乡村人气,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让更多游客到下屯村旅游消费。
此外,今年东源县拟出台《东源县乡村“百道千坊万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聚焦县城郊野、乡村振兴示范带等重点区域,通过强化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融合创新等可持续发展路径,争取用3到5年时间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让村道真正成为百姓的致富“黄金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