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本次宣传周的主题是:“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
肺癌是我国癌症死亡率最高的癌种之一。国内外研究证据表明,针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可早期发现肺癌,实现早诊早治,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同时,养成“清肺”生活习惯,不仅可以减少患病风险,还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
肺癌筛查
哪些人群应该进行筛查?
肺癌筛查主要针对高风险人群,非高风险人群可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抉择。
哪些人属于肺癌高风险人群?有以下任一情况者属肺癌高风险人群:
①长期吸烟(吸烟包年数≥30包年,包括曾经吸烟包年数≥30包年但戒烟不足15年)。注:吸烟包年数=每天吸烟包数(每包20支)×吸烟年数。
②长期被动吸烟(与吸烟者长期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
③职业接触/暴露史≥1年(包括石棉、铍、铀、氡、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等的职业暴露)。
④肺癌家族史(父母、子女及同父母的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确诊肺癌)。
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等慢性肺病史。
关于筛查的起始年龄,不同的指南有所不同,有的建议45岁开始,有的则建议55岁开始,通常建议至少50岁要开始筛查(根据个体意愿可恰当提前至45岁或40岁开始筛查)。74岁后可考虑停止筛查,但并非绝对,仍可根据情况结合个人意愿继续进行筛查。
如何进行筛查?
推荐高风险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不推荐采取胸部X线检查进行筛查。
保持“清肺”习惯
戒烟是重中之重
吸烟是肺癌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无论是主动吸烟还是被动吸二手烟,都会显著增加肺部细胞发生癌变的风险。
研究发现,吸烟者的肺癌发生率大约是不吸烟者的2.5到2.7倍,中国不吸烟者中约16%的肺癌病例或与被动吸烟有关,女性中这一比例略高,大多数病例是由于家庭接触而发生。因此,无论是主动戒烟还是为他人创造无烟环境,都能为健康增添一道有力的屏障。
减少环境污染的暴露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接触到各种形式的空气污染,如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它们都可能对肺部健康造成伤害。
外出时,尤其是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可以佩戴防尘口罩来减少有害物质的吸入。
减少室内污染物的暴露
居家时,除了二手烟、三手烟以外,影响肺部健康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厨房油烟。家里要配置足够吸力的抽油烟机,减少油炸、煎炒等烹饪方式。
素材来源:“中国医药报”微信公众号、
国家卫健委、新华社
编辑整理:广东药监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