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饶平县浮山镇坪洋村锚定“百千万工程”省级典型村创建目标,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家乡建设,组建“乡村工匠”队伍破解建设难题,让农村“土师傅”成为推动典型村建设加力提速的“巧工匠”。
往日的黑臭水体变成“活水”,房前屋后的闲置地被红砖围起,成了红绿相间的“四小园”,原来杂乱的“三线”变得整齐有序。眼前这些变化,离不开当地“乡村工匠”的辛勤付出。
“四小园”施工前。(浮山镇 供)
新打造的“四小园”点缀在房前屋后。(浮山镇 供)
面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初期用工紧缺问题,坪洋村“两委”与施工单位沟通,组织动员村内近40名水泥工匠就近参与项目建设,并由村干部担保“先用工后结算”。坪洋村干部曾伟锋说,这一举措既实现了本土工匠“家门口”就业,固定了用工渠道,也节约了用工成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仅用30天完成5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终端建设。
坪洋村组织乡村工匠参与和美乡村建设。(浮山镇 供)
经过施工,村道变得平坦干净。(浮山镇 供)
在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的过程中,“乡村工匠”们自行清拆,并协助村干部多次入户开展劝拆工作、调解拆除矛盾纠纷。坪洋村仅用20天就拆除危旧房屋、田间窝棚、废弃猪舍等110间,面积9800平方米,清理垃圾杂物42吨。
聚焦乡村道路尚未硬化、“三线”乱搭等短板,坪洋村20余名本土工匠和8名电工师傅投工投劳,使用挖掘机平整土地,为村巷道铺设混凝土,砌上围墩改造“四小园”,并规整“三线”。在村干部和工匠们的带动下,村民们也主动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配合做好植绿补绿工作,打造绿美巷道。“大家一起出钱出力,购买水泥和砖块,动手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村里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我们都很高兴,也会自觉做好自家门前的清洁和绿化。”坪洋村工匠曾永兴告诉记者。
据统计,坪洋村累计收到捐资7万元,推动排污沟渠盖板暗渠化1.2公里,村巷道硬底化约2公里,“三线”规整2.5公里,打造“四小园”16个,新栽种巷道盆栽超200盆。该村的乡村风貌提升实现了从“单向发力”到“多方合力”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