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开阔选调生基层工作视野,夯实调查研究基本功,推动选调生在实践中了解东源县情、熟悉基层工作,县委组织部开展选调生“东源行”调研活动。4月10日至11日,“东源行”选调生深入上莞镇和漳溪畲族乡,以“解剖麻雀”式调研蓝莓、茨菇、仙湖茶、玫瑰、多年生水稻等特色农产品种植情况,通过实地调研、现场访谈和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学习先进种植经验、了解种植业发展中的难题,为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贡献青春力量。
01
冼川蓝莓 解锁“出圈密码”
调研首站走进上莞镇冼川村蓝莓种植基地,这里主要种植花香蓝莓。花香蓝莓是近年出现的一种低冷温或无冷温需求蓝莓,最大的个头如硬币大小,经济价值较高,因果实含有浓郁的花香味,被老百姓称为“花香蓝莓”。基地负责人罗小山介绍,目前种植基地面积约30亩,挂果首年产量4万斤,产值将超过200万元,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当前正值蓝莓丰产期,每天通过快递物流向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货超过500千克,顾客当天下单,次日上午就可以收到产地直达的新鲜蓝莓。基地还通过科技赋能进行蓝莓定制种植,搭建了新型保温避雨大棚,采用环保栽培基质,完善水肥精准化供给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现了蓝莓工厂化标准化种植。驻镇帮扶工作队队长邓鹏表示,上莞镇积极探索“驻镇帮扶+龙头企业+富镇强村”联动运营模式,正在谋划共同投入资金800万元将蓝莓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亩以上,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助力“小蓝莓”迈向“大产业”。
02
百坝茨菇 变身“致富钥匙”
第二站,调研组深入百坝村茨菇种植田。茨菇学名为慈菇,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为我国特有蔬菜,在百坝村已有几百年种植历史,茨菇红焖肉是客家人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百坝村村书记陈海生向大家介绍,百坝村依托“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技术指导,打造“百坝茨菇”公共品牌,不断拓宽销售渠道。目前全村茨菇种植面积达300亩,年产值超过600万元。每年村里都会举办百坝茨菇美食季活动暨开挖仪式,吸引游客前往感受茨菇丰收的喜悦,品尝客家特色美食,以此打开特色农产品销路。陈海生坦言,目前茨菇种植销售都较为分散,且季节性较强,亟需进行冷库建设,延长产品保质期。同时,要积极探索茨菇产业链延伸,推动与餐饮企业合作开发预制菜产品,进一步提升产品价值,迎合年轻人消费习惯,让“土疙瘩”变身“金疙瘩”。
03
仙湖绿茶 飘出“千年茶韵”
第三站在仙湖村云雾缭绕的茶园中,古茶树与新树交错生长。仙湖山最高海拔约1080米,常年云雾缭绕,成就了仙湖茶叶的天然品质,目前茶山里年龄最大的老茶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以前,仙湖村因山高路远,交通极为不便,村民纷纷举家搬迁至山下,茶园也因经济效益不佳而疏于管理。1998年,东源县成立茶果发展有限公司,引进外资开发仙湖茶基地,带动仙湖村民种茶炒茶。仙湖村茶叶种植面积由200亩提升至现在的1.68万亩,茶产量超过1000吨,产值超过3亿元,培育出8家龙头企业。“茶叶采摘后,要按照杀青、揉捻、辉干等步骤,经过10余个小时的炒制,才能造就仙湖茶‘香、滑、甘、纯’的特点。去年,我们茶园还通过了天然富硒地块的省级认定,认定面积达2万余亩,为省内规模最大的以茶产业为主的天然富硒地块,赋予了仙湖茶更多健康概念。”仙湖村村书记曾云科介绍道。如今,仙湖茶不仅成了广大茶友的养生品,也成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是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04
漳溪玫瑰 催生“美丽经济”
4月11日,调研组来到漳溪畲族乡的沁伊玫瑰园,了解食用玫瑰种植情况。食用玫瑰主要用于制作玫瑰精油,其花瓣也可供食用,常与粮食结合制成玫瑰粮糕。玫瑰精油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精油,被称为“精油之后”,是制造高级名贵香水重要又昂贵的原料,不但用来制造美容、护肤、护发等化妆品,还广泛用于医药和食品。目前,主要采用蒸汽蒸馏法提取玫瑰精油,得油率通常在0.02%~0.04%之间,每公斤玫瑰精油价格高达20万元。
“目前我们种植的食用玫瑰面积约530亩,从4月开始到10月底,每年可以采收玫瑰4-5次,亩产约500千克鲜玫瑰。在玫瑰采摘期,每天可为村民提供临时岗位50余个。近期,我们投入100余万元建立了日处理量达5000千克(鲜玫瑰)的蒸馏提取产线,实现玫瑰精油和纯露自动化生产。”广东绿乡实业董事长于鑫介绍道。漳溪畲族乡通过龙头企业带领,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市场拓展,推动玫瑰产业链发展,让“颜值”不断转化为“产值”。
05
日光水稻 “一种多收”书写“绿色奇迹”
最后一站,调研组走进漳溪畲族乡日光村多年生水稻田。多年生稻由云南大学团队潜心研究近三十年,目前已培育出多年生稻23、云大25、云大107等多个品种,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水稻,它颠覆了“春种秋收”的传统,不用每年进行播种、育秧栽秧、犁田耙田,种植一次就可以像割韭菜一样连续收获数年。多年生稻给水稻生产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减少生产环节,降低生产成本。由于只需要田间管理和收获两个环节,多年生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种植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根据测算,多年生稻自第二季开始每季每亩可降低约47%生产成本,节省500元以上。我们还配套建设了稻谷烘干厂,日烘干能力60吨,谷仓总容量达600吨。目前正准备联合下游企业生产以多年生稻为原料的干米粉,进一步增加多年生稻的附加价值。”日光村村书记张学治说。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日增,多年生稻对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与资源环境相匹配的可持续发展、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这次国情调研活动,选调生们深入一线了解东源县农业种植产业发展情况,既开阔了自身视野,也深化了投身乡村振兴、推进东源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动力。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积极探索东源全县农业种植情况,当好乡村振兴的“探路者”和“实干家”。振兴之路,且歌且行,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
后记:调研感悟
省科技厅选调生、顺天镇沙溪村村书记助理陈林:
这次调研以“探索农业种植经验 描绘乡村振兴画卷”为主题,以农业种植为主线,串联起经济发展、乡村治理、风貌提升、农文旅融合等课题。我们深入种植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社了解产业情况,与村干部、种植农户交流座谈,研究问题、剖析典型、总结经验,大家都收获颇丰。我也深刻认识到,作为选调生,下基层调查研究要识民情、接地气,要真正做到俯下身去看,静下心来想,坚持实事求是,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接下来,我将把此次调研学习成效转化为驻村工作的发展实效和攻坚成效,为东源县“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黄村镇人民政府选调生、黄村镇三洞村村书记助理郭佳慧:
为期两天的调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让我很受启发、倍感振奋。通过实地参观和深入交流,我亲手触摸了东源县种植业的脉搏,感受到各村蓬勃发展的活力,也看到了乡村种植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各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紧跟国家政策导向,以产业振兴为核心,构建起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凝聚起集众智、汇群力的澎湃发展动能,我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深入挖掘东源县种植业特色,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贡献智慧与力量。
骆湖镇人民政府选调生、骆湖镇红花村村书记助理蒋锐:
此次“东源行”调研,于我是一次深刻的基层实践课。上莞镇蓝莓基地的科技赋能、漳溪畲族乡多年生水稻的“一种多收”,让我看到传统农业与创新技术碰撞出的强劲活力。仙湖茶的品牌崛起、百坝茨菇的“合作社+农户”模式,更印证了特色产业与集体智慧的无穷潜力。作为基层干部,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需要“脚下有泥、心中有策”,以此次调研为鉴,把准产业脉搏,让调研成果转化为助力基层发展的实际行动,在田间地头书写青春答卷。
康禾镇人民政府选调生、康禾镇星社村村主任助理丘璇:
参与此次“东源行”国情调研,我收获颇丰。在深入探寻特色农产品种植发展的过程中,我看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模式优化为农业带来的强大动力,这些产业的成功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我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充分运用所学,积极投身基层工作,助力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