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台讯(通讯员 成广聚 陈紫芬)百年前,广东省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诞生,杨殷、杨匏安等共产党人在广东兵工总厂组建“工人十人团”,领导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
跨越时空,走进白云区白云湖街道海苑社区,依旧能感受到跳动的红色血脉。2024年以来,海苑社区持续深挖红色资源,依托广东兵工总厂中共支部旧址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社区绣花”行动,以点带面打造突显海苑特色的宜居美丽家园。
社区培育提升前
社区培育提升后
红色教育基地焕新貌
2024年,海苑社区以“社区绣花”行动为契机,精心修复了广东兵工总厂中共支部史迹展建筑,内部展陈以图文、影像、实物等多种形式,全景再现了百年前发生在广东兵工总厂内的党建和红色工运历程。“展馆建成后,谭天度、杨匏安、杨殷等革命先驱后代受邀前来,以制作英雄谱、访谈录等方式重现红色记忆,进一步丰富广东兵工总厂红色历史文化内涵。”海苑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岑颖欣向记者介绍。
海苑社区内有15名退伍老军人、老党员组成了“模范讲师团”,并与社区辖内部队开发了“国防课堂”,旨在讲好革命英雄故事;大朗小学、云雅实验学校等15所中小学培育的105名红色小小讲解员也已陆续上岗,在展馆内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据岑颖欣介绍,目前“广东兵工总厂中共支部史迹展”已接待党员群众近4万人次。红色历史跳出了纸面和照片,成为“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丰富立体可触摸的存在,也在海苑社区铭刻下深深的红色印记。
不仅如此,在“社区绣花”行动中,海苑社区大冈街沿途建筑外立面也融入了具有海军特色的国防教育元素。现在在大冈街沿途,记者看到不少强军标语及海军舰艇图案元素。“在外观得到提升的同时,居民们穿梭于此,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国防意识与爱国情怀。”岑颖欣说。
社区培育提升前
社区培育提升后
社区基层治理出新招
海苑社区约0.62平方公里的辖区内,聚集着约7600人常住人口,而社区在册的104名党员中,超过一半为年龄在50岁以上的离退休职工。群众多、党员少,如何以少数党员团结更多力量、撬动更多资源,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是海苑社区建强基层党组织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海苑社区将革命先辈留下的红色资源,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宝贵精神动力——将“十人团”经验融入社区基层治理,撬动更多资源、团结更多群众服务社区,延伸治理末梢。
“‘十人团’架构即以党员为带头人,吸纳团员、网格员,带动楼栋长、热心居民、商圈企业人员等加入,形成‘十人团’的基层堡垒,进而形成一支支基层服务队伍。”白云区派驻海苑社区第一书记方涛介绍道。
除此之外,海苑社区还利用辖内近900平方米公配空间和超1500平方米公共运动场地,打造了海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邻里中心)一体化便民服务阵地和“云助福”共助空间。
“空间内设置了社区党群政务服务点、暖‘新’驿站、网格便民服务点、‘十人团’工作室、颐康服务站、‘云助福’综合救助服务点等场所,为居民提供了进行平价剪发、维修电器、修补衣服等邻里互助的平台,以及公益课堂、老人营养配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专业儿童托育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务,让居民无须奔波,在家门口就能畅享贴心便民服务。”岑颖欣还表示,这个新启用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积极探索普惠性托育模式,设置颐康服务站,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全方位保障社区“一老一小”的健康需求。
据悉,海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还“零距离”关爱重点人群,凭借强大的资源整合与对接能力,打破社区内外资源壁垒,搭建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救助服务平台,畅通公益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渠道。截至目前,已有超过8家慈善组织及多个企业、商家及个人入驻该平台。
社区整体环境更宜居
社区多路段护栏、路灯、标识标牌全面升级,主道沿途建筑破旧外立面翻新美化,石沙路1951号院、“五小栋”等老旧居民住房改造修缮……随着“社区绣花”行动不断推进,海苑社区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社区内多段道路周边护栏、路灯、路牌、标识线等均得到了全面升级改造,既保障了居民通行安全,又提升了社区整体美观度。”岑颖欣介绍,“社区内第五军休所等老旧小区内也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小区车行道铺设沥青,人行区域局部铺设彩色混凝土、增加防滑条,利用边角地增设健身器械、坐凳、廊架,开辟公共活动空间,优化居住环境,让老年居民出行安全更有保障。”
另一边,海苑社区内不少居民惬意休闲、锻炼身体常去的先锋公园也得到了环境提升。
“原来公园内绿化分布杂乱,部分居民电动车在园内乱停乱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岑颖欣说。而现在的先锋公园,绿化整齐美观,步道干净平整,在部分草坪斜坡上新增了石砖台阶,让周边居民进出公园更加便利,还有不少红色文化元素点缀其间,成为石井河上的“绿色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