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激活改革氛围,鼓励基层改革探索,广东省委改革办组织开展基层典型改革案例征集工作,在经济、科技创新、农业农村、文化、社会、民生、生态、党的建设等领域遴选出65个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潮州潮安融合“宗祠文化+桑梓文化+家风文化”打造基层治理新样板榜上有名。
近年来,潮州市潮安区不断加强基层治理的经验探索,通过以姓氏宗祠为载体,深挖“老”祠堂“新”内涵,凝聚桑梓情怀、培育文明乡风,充分发挥“乡情”在乡村治理中的特殊作用,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形成基层治理化解纠纷的“潮安模式”,全力打造“潮人之治”创新样板、潮式治理新“枫”景。
一
搭载体、赋新能,探索宗祠文化发展新方向。
一是打造党建文化阵地。以党建为桥梁纽带,把宗祠作为工作阵地,凝聚起乡贤会、宗亲会、老人组等多方力量,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社会发动、群众参与”治理体系。分批次修复抗日战争革命遗址枫溪镇李厝村箩铺公厅,红色革命遗址凤塘镇冯厝村敦仁公祠等宗祠,已成为各乡镇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和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文化讲堂。二是盘活历史文化建筑。投入1200万元专项启动资金,全面实施“百家修百厝(祠)”行动,以宗祠修缮带动周边环境整体提升。广泛发动社会人士、海外侨亲等社会力量捐资捐款,修复祖祠,凝聚乡愁。已完成彩塘镇从熙公祠、古巷镇象埔寨松轩公祠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作。龙湖镇鹳巢李氏以38座宗祠为纽带成立鹳巢传统文化促进会,建立乡村传统文化促进会党支部,陆续筹集资金用于修缮宗祠。枫溪镇长美乡重建邱氏家庙,并设立枫溪老年大学分教点,将学堂搬进祠堂。三是巧用宗祠解纷。创新成立以宗祠为阵地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设立矛盾纠纷调解室,活用“潮州茶文化六步调解法”,邀请基层矛盾纠纷当事人到宗祠“茶聊话事”,实现在茶桌上化解矛盾,着力打造潮安特色调解品牌。
二
聚合力、解民情,探索桑梓文化治理新模式。
一是凝聚贤达力量。推广成立村级乡贤理事会(决策咨询委员会),邀请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参与乡村治理,厚植桑梓情怀,推进桑梓文化与人民调解等工作相结合,打造共同参与家乡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平台。如归湖镇金光村传承先祖“南宋名臣王大宝”的爱国爱民、刚正清廉的遗风遗训,由宗亲代表牵头组建,集合法律顾问、村干部、志愿者等为骨干的矛盾纠纷调解队伍,用“真性情”打好“感情牌”。二是凝聚侨亲力量。以“侨”架“桥”,鼓励“侨村”加强与海外侨胞侨亲的密切联系,嘘寒问暖互通有无,邀请侨亲回国“寻根”“探亲”,关心关注家乡发展建设。浮洋镇大吴村在侨领吴清亮先生的带动下,先后接收侨亲、企业家捐资捐款超1亿元,助力家乡“百千万工程”建设,大吴“会客厅”、大吴文化艺术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用,画出发展家乡的“同心圆”。三是凝聚新生力量。发动青年俊杰、青年企业家助力支持“百千万工程”,用好青年志愿者和社工力量,年轻人带头开展房前屋后清脏治乱、四旁五边栽树植绿,推进“百千万工程”和美乡村建设。加强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培养,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推进“年轻人主事、老年人顾问”乡村治理主力更替,让“后生仔”成新力量,有效提升村级办事效率,构建现代化智慧化乡村治理体系。
三
兴文化、育新风,探索家风文化传承新体系。
一是试点推行“宗祠文化+文明实践”。把党的创新理论通过文艺作品、文明实践等形式融入宗祠文化,将宗祠打造为基层善治阵地、文化集散阵地、新时代文明建设传播阵地,形成文明实践站点、廉洁文化馆等综合性乡风文明实践矩阵,推动传统宗祠变身“文化宗祠”。二是传承“孝善文化+家风家训”。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将历史建筑的楹联、碑刻、牌匾以及宗祠保存的族谱、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保护,从中挖掘一批宝贵的姓氏家风家训进行广泛宣传应用,通过道德模范、文化名士和退休老师向中小学生实行道德教育,引导乡村、学校、家庭、单位加强对个人品德、公民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重视和培养。三是创新“志愿服务+文明乡风”。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依托宗祠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使宗祠成为“乡村大舞台”。定期设计一批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文化活动,推出文明实践活动“菜单”,通过群众“点单”、实践点“接单”,让文化“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