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饶平县大埕镇首期第二家筏架式海上鲍鱼养殖网箱——广东省鲍富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海上鲍鱼养殖网箱在大埕湾投入使用。这标志着大埕镇在推动鲍鱼产业向海延伸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是饶平县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生动实践。
大埕镇首期第二家筏架式海上鲍鱼养殖网箱投入使用。饶融媒
据介绍,广东省鲍富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海上鲍鱼养殖网箱,包括海上平台一个以及养殖网格98格,占海面积240亩,每格5米乘5米,每个网格上铺设了大小一致的筏架,下面垂吊着200个养殖网袋,鲍鱼苗每一格(网袋)的下苗投放量是600到700粒。该项目总投资约4200万元,主要养殖成品鲍鱼和龙须菜,预计每年的产值1亿元左右,目前已完成30%(第一期)的投产,计划下半年全面投产。
大埕镇拥有7.8公里的天然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养殖鲍鱼。近年来,大埕镇大力发展鲍鱼育苗产业,陆上鲍鱼育苗养殖规模3500多亩,每年约有16亿粒鲍鱼苗从大埕走向全国,年产值超6亿元。然而,随着产业的发展,依赖外地引进、种质良莠不齐等问题逐渐显现。为破解这些问题,大埕镇积极推动鲍鱼产业链向海延伸,打造筏架式海上成品鲍鱼网箱养殖,引导养殖户向规范化、规模化转型。同时依托省级博士工作站、南海水产研究所科研团队的技术优势,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服务,鼓励指导养殖户向上级部门申请海上鲍鱼养殖资格。
工作人员作业。饶融媒
为进一步提升养殖技术,大埕镇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专家人才“下乡入海”,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注入人才活力。
鲍鱼。饶融媒
对大埕镇渔民来说,从陆上到海上、从鲍鱼苗培育到养殖成品鲍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也是建设海洋牧场、夯实“蓝色粮仓”的重要一步。大埕镇水产养殖协会会长陈福顺告诉记者,以前养殖户大多在陆上进行鲍鱼苗培育,然后外销全国各地养殖成品鲍。这批网箱下水投入使用后,可实现鲍鱼苗、成品鲍的自主养殖,延长产业链,成品鲍还可以继续作为育苗亲本母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