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玉湖镇两个有上百年嫌隙的村子“破冰言和”,并与另一个停办小学的村子实现“抱团办学”。一场延续了两个世纪的村落矛盾因学校布局调整得以化解,在当地传为佳话。这不仅让孩子们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还探索出教育资源优化与乡村治理创新的融合之道。
3月19日上午,伴随着运动员进行曲,郑厝小学126名学生奔向操场,整齐列队。他们高扬红旗,沿着规定路线跑操,随后又在动感的音乐中,有节奏地跳操,青春朝气洋溢整个操场。而一个月前,这100多名学生还分散在不同学校。
郑厝小学学生 蔡佳凤
来到这个新学校之后,我很快就融入到新环境,新同学关系也很融洽,特别是在学习上,同学们也会积极地帮助我们,老师也特别好,很多问题都会帮我们解答。学习氛围特别好,同学们都很认真,看着他们很认真学习,我们也会跟着一起学习。
合并之路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学校生源外流现象突出,玉湖镇洪厝埔小学和郑厝小学各自仅剩60余名学生,詹厝小学更在两年前停办。
合并办学势在必行,但令人揪心的是,洪厝埔与郑厝两村因历史积怨,二百年来互不通婚、互不往来,这种情况加深了两村隔阂,也让学校布局优化难上加难。
今年开春事情迎来转机,一封《致村民和家长朋友们的一封信》成为解开历史心结的“钥匙”。玉湖镇教育组立足教育长远发展,提出了以郑厝小学为中心,推动三村“抱团办学”的设想。该倡议得到了村政和村民们的大力支持,郑厝和洪厝埔在短短6天内就成功商议化解旧隙,实现了两村关系的“破冰”。随后,詹厝也顺利加入合力办学阵营。
郑厝村公益理事会会长 郑天福
年前就提出这个方案,我们理事会和本村村干部都非常支持和拥护。所以我们理事会和本地干部主动找洪厝埔村的老者、干部座谈,彻底化解这个心结。两村今后携手团结,一起集中到郑厝村办学,这有利于两村学生就近、安全入学,方便学生家长接送,提高了教育质量,对区域教育有非常大的意义。
从正式启动学校布局优化,到三村完成教育整合,不过一周时间。在新的办学格局下,学生们共享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各村也是积极发动社会力量,筹资80多万元谋划推进郑厝小学改扩建工程,进一步提升办学品位。
郑厝小学校长 林龙波
教育兴旺,必有栋梁;抱团办学,共谱华章。接下来,玉湖镇教育组还会大力推动郑厝小学的全面改造,比方说校舍的翻新、还有教学设备的更新等。我们非常感谢所有上级的领导,还有村政和乡亲为郑厝小学所有的学生所做的贡献。我们郑厝小学的全体老师也会带领所有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如今,玉湖镇教育组组长陈宝泉为两村创作的《和谐之歌》,已成为两村情感的新纽带,化作郑厝小学特有的诵读“教材”,谱写着当地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
记者手记
从散落田间的三盏孤灯,到汇聚成光的育人灯塔,玉湖镇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钥,开启了破冰与振兴的双重门扉。当朗朗书声穿越历史藩篱,当《和谐之歌》融解百年冰霜,这次重组不仅是校舍与课桌的物理整合,更是乡村教育体系的全面升级。这场以优化资源配置和重塑文化基因为核心的教育变革,不仅打破了历史坚冰,更在培育人才的沃土中,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