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浮山镇坪洋村创新激活本土人才资源,组建“乡村工匠”队伍破解建设难题,激活村民共建热情,让乡村日日焕新颜。近日,走进坪洋村,探寻其“美颜”背后的智慧与合力。
初春的坪洋村,巷道整洁、绿意盎然,村民房前屋后点缀着精巧的“四小园”。坪洋溪畔,一支由48名本土“土师傅”组成的乡村工匠队伍正忙碌施工。据了解,面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初期用工短缺问题,坪洋村“两委”精准动员40名泥水工、8名电工组建队伍,由村干部担保“先施工后结算”,仅用30天完成5座污水处理终端建设,为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用工保障。
坪洋村干部 曾景淳:在我们村书记的带领下,村里的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师傅们、村民等积极参与,在外的人就出钱,在村里的人就帮忙出力,排污工程做完后路面崎岖,大家有的买水泥有的买砖,把村里的道路、四小园都重新打造起来,这些工程去请人来做要七八万,但我们村民自己做才花了两万多,师傅们在外面做工一天几百块工钱,但是在村里帮忙只有伙食费,没有收工费的。
据介绍,工匠们创新采用“明渠暗渠化+资源化利用”工艺,将全村污水集中处理后引入农田消纳,既解决黑臭水体难题,又实现“废水变肥水”的生态循环。如今,村庄的人居环境日益改善,村民们更加自觉爱护得来不易的良好居住条件。
坪洋村工匠 曾金溪:在外的年轻人非常踊跃热情支持,在村里住的老人们空闲的时候也帮忙,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把道路原本残缺不全的部分也给修复好。现在老人吃饱没事也到处走走散步,环境很干净,都很开心,我们村民也非常自觉,现在环境这么美,更要注意保护,我们家家户户都会自觉打扫自家房前屋后,让我们的村居环境能一直美丽下去。
从“黑水塘”到“生态池”,从“单向整治”到“多方共治”,坪洋村以“工匠力量”撬动全民参与,用“小工程”织就宜居画卷,将每日一变的韧劲转化为乡村振兴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