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议事厅”找出居民利益“最大公约数”,“积分超市”的小积分兑出乡村文明新风尚,“云祭扫”服务平台推动传统孝道焕发新意……行走在潮州大地,文明之风吹拂乡村沃野、滋润心田,一首以“乡风文明”为主题的新乐章正在铿锵奏响。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近年来,潮州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抓手,以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实践养成、农村移风易俗、城乡文明创建等工作为重要抓手,着力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幸福感,文明之花在城乡各地美丽绽放。
石牌村将“三线”整治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要内容。
培育文明乡风
筑牢明德守规“硬堡垒”
“在婚事方面,我们规定酒席不超过15桌,每桌的餐费标准不超过2000元,村民再也不用撑面子大摆酒席了,既省心又省钱!”谈及移风易俗,潮安区彩塘镇华桥村红白理事会会长黄焕华打开了话匣子。
为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尚,更好地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华桥村于去年成立红白理事会,并制定红白理事会制度,明确规定了婚丧秩序、席面规模、饭菜标准、随礼数量等内容,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切实减轻了村民生活负担,受到广泛赞许。红事新办、白事简办、小事不办的新风尚在该村蔚然成风。
绿色殡葬。
推进移风易俗,文明殡葬是重点。位于湘桥区桥东街道卧石村的永怀堂,是近年来完成升级改造的公益性骨灰堂。这座建筑典雅质朴、宁静安逸。
据卧石村党委书记丁鹏歆介绍,永怀堂建造至今已有20余年,场地和配套设施无法满足村民的殡葬需求。该村经多方筹集资金,于2021年完成了骨灰堂的升级改造。
“在不增加面积的情况下,从阶梯式改造为立柜式,骨灰盒的可存放数量从原有的450个增加到1700个。”丁鹏歆说,升级改造后,永怀堂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可满足全村60年的殡葬需求。
投入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超1000万元、出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举办节地生态安葬公益活动、全市894个行政村均成立红白理事会……近年来,潮州持续深化殡葬改革,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殡葬新风,将百姓“身后事”办成“放心事”,让逝者“有所安”、生者“有所慰”。
旧俗移,新风立。这是潮州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生动实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价值是行为的标准。潮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渗透到农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
绿色殡葬。
打造弘扬新风的阵地。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个,镇(街)文明实践所44个,村(社区)级文明实践站1019个,实现县(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全覆盖。
潮州各地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四会组织”作用,创新形式开展垃圾分类、普法宣传、禁赌禁毒、移风易俗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近1000场次,开展送春联、民俗文化巡游、赛龙舟等“我们的节日”文明实践活动1600多场次,有效巩固发展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农村社会氛围。
行走在潮州乡村,一面面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地方民俗等内容的文化墙成为乡村美丽的风景,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民生活场景。
好家风、好村风、好民风在乡村激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深化文明实践
织密便民服务“幸福网”
走进潮安区龙湖镇后郭村“积分超市”,一排排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大米、肥皂、洗洁精等物品,每件物品都“明码标价”,购买这些商品“不用钱”,可以用“分”兑换,用“爱”结账,这些积分是由村民的日常文明行为换取的。
“我要用积分换一瓶洗洁精”“你的积分可以兑一袋大米和一桶油”……自“积分超市”开张以来,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参与,网格化分片包干,多渠道宣传助力,文明实践积分制已在后郭村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全村510户家庭线上注册率达到100%,“村里事”变“大家事”,基层治理见实效。
到议事厅喝茶就能将问题解决?湘桥区太平街道兴宁社区兴宁巷的居民反映问题、协商事务、调解矛盾有了一个好去处。在兴宁巷“微更新”工程中,居民集思广益、共商共议,迅速破解了“居民担心增设绿化导致住宅墙面渗水”等难题,相关工程也得以迅速推进。
自兴宁社区的“居民议事厅”设立以来,参与人数持续增加,议事范围持续扩大,从一开始着眼于解决邻里纠纷,发展到如今巷道提升、绿化亮化、环境整治等民生议题,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社区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
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提升了群众参与度。近年来,全市各地各部门不断创新举措、丰富载体,精心组织、密切配合,扎实有效推动文明实践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全市共开展理论宣传、政策解读、文化下乡、价值实践、移风易俗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57800多场次,金山书院“金山观潮”“凤江戏苑”、故事妈妈讲“我们的价值观”“三个一文明实践下基层”“山水宋城 诗意湘桥”等文明实践品牌更加彰显。湘桥区“星级文明户”创评典型案例入选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
典型引领,崇德向善。潮州广泛开展潮州好人、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选树宣传活动,大力褒扬人物美、涵育心灵美、引导行为美,全市累计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名、“中国好人”6名、“广东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2名、“广东好人”53名、“潮州好人”176名、“感动潮州”人物53名(组)、各类“最美人物”30个系列468人。
潮州出台《潮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深入开展“文明潮州 从我做起”“百人百车零违法挑战赛”“集体婚礼”“潮人家风家训传承”等文明倡导活动300多场次,打造了“文化古城、文明潮州”“古城义警巡逻队”“弘德寻失”“秋晖劝导队”“民生志愿”“文明交通”等一批城市文明志愿服务品牌,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融入生产生活。
建设美丽乡村
按下人居环境“美颜键”
潮州坚持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高度聚焦“百千万工程”等中心任务,大力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不断在面子与里子的辩证统一中,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乡村振兴的路子。
——远眺青山,近观绿水,穿梭在饶平县柘林镇内里村的大街小巷,可见道路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绿意盎然,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令人陶醉;
——驱车进入饶平县新圩镇,入口通道的“梅乡新圩”雕花格外醒目,镇区道路平坦宽阔,流经镇区的新圩溪碧绿清澈、风光旖旎。昔日乱糟糟的“蜘蛛网”、乱搭乱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屋檐下整齐规范的崭新电线;
三新乡村积极开展“四小园”建设。
——树木绿意葱葱,“四小园”生趣盎然……环境的改善让湘桥区磷溪镇埔涵村村民拍手称赞。此前由于历史原因,埔涵村存在不少猪牛栏舍和违规搭建物,环境脏乱,道路狭窄,一到雨季,路面积水,交通更加不便。去年,埔涵村“两委”坚持以拆开路,建管结合,全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把拆除违章建筑、危旧房屋、废弃猪牛栏等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实现人居环境和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双提升”。
山边村重新统一编排通信线路,创新实施“四网合一”的“三线”整治模式。
随着“百千万工程”纵深推进,围绕“城乡美”,我市全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三大革命”和“三线”整治等“三个三”攻坚行动,全面铺开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城乡风貌换新颜、展特色。
至2024年底,我市农村“三拆”等超99万平方米,整治“两违”293万平方米,整治“三线”超5000公里,完成存量农房微改造1.92万户,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聚焦建设“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美丽乡村的目标,全市各地各单位大力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一幅既有现代文明,又留得住乡愁的潮州乡村新图景渐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