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中国非常隆重的节日
也是我国第一批被列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统节日之一
过年,更像是一场“非遗”大联欢
这个节日不仅隆重
而且还藏着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今天
就让我们一同沉浸在春节的非遗文化中
感受到那些岁月沉淀下的传统文化底蕴
↓↓↓
杂技
▲龙川县杂技团1996年赴日本演出。
▲龙川杂技曾多次出访到东欧、东南亚以及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及中南五省杂技汇演,他们的表演获得的好评如潮,饮誉海外。
龙川杂技历史悠久
其内容精彩纷呈,兼具刚柔
于险境中求稳固,在平实中求奇特
表演手法出神入化
故而享有“南国艺坛一奇葩”的赞誉
龙川县也被称作“杂技之乡”
▲龙川杂技《足蹬》《晃板》《走钢丝》《抖空竹》等节目,充分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杂技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表演艺术之一,《太空漫步》《月亮之上》《咬花》等杂技如万花筒般变幻万端。
▲2023年9月17日至19日,在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杂技艺术周期间,龙川杂技《椅子顶》节目应邀参加粤港澳杂技魔术精品展演及“宝安杯”杂技交流竞演,让现场观众领略新时代龙川杂技风采。杂技《椅子顶》节目是杂技中的传统节目,也属高空难度技巧节目,要充分体现演员超人的胆量和过硬的基本功,表演过程惊险刺激、扣人心弦。
▲2023年2月28日,黄念祖表演的杂技节目《顶缸》代表河源市参加 “我最OK”广东全民才艺大比拼总决赛荣获金奖。
龙川杂技是一种集舞、摩技、蹬、攀于一体的大型杂技艺术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形态各异,变化层出不穷,曾获得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和“杂技发展创新奖”。在2007年被列为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8年被列为广东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录。
木偶戏
▲2021年6月29日,龙川县原创红色木偶剧《十万挑夫上赣南》在佗城镇枫深村成功首演。演员们在秉承龙川木偶戏优秀传统的同时,利用现代舞台技术与表现手法,完美演绎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遭遇经济封锁,龙川苏区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排除万难,以挑担方式为中央苏区运送食盐、布匹等物资的英勇事迹。
▲黎咀镇木偶戏属于提线木偶,即是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各缀丝线,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
龙川木偶戏又称“鬼仔戏”,在龙川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龙川县黎咀镇、佗城镇等地,其中以黎咀镇的木偶戏表演最为出名。龙川木偶戏延续了传统木偶艺术,其木偶造型精巧逼真,表演人物生动、惟妙惟肖,对于了解、研究、传承传统客家文化及地区戏剧发展史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黎咀镇木偶戏传承人骆志鸿展示黎咀木偶。
龙川木偶戏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剧,是一门整合泥塑、表演、剧本、舞蹈、音乐等诸多要素在内的优秀传统民间艺术,2007年被列入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客家山歌
▲2018年7月26日,大型山歌剧《娘·酒》在龙川县东江影剧院隆重首演。该剧以当代农村生活为题材,汲取了传统山歌和现代音乐跨界等元素,用地道客家语言与淳朴客家民风展示,突出体现了客家劳动妇女勤劳、善良、诚信的优良品格,是客家儿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龙川客家山歌,源于古代中原,是中华民族音乐百花园的一朵奇葩,伴随着客家先民的迁徙落户龙川,是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结晶,历经千年传承、兴盛不衰,具有浓郁的本地特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演员们在舞台上表演的客家山歌表演唱《油茶飘香》。
客家山歌即兴创作,贴近生活,朗朗上口,曲式结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但总的以二句体、三句体、四句体、五句体及重复结构的单乐段式居多。龙川客家山歌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
▲ 2024年6月29日,龙川县举办2024年客家山歌擂台赛。山歌爱好者们围绕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和新时代客家人精神、龙川山水之美等主题,即兴创作,将一首首充满乡土气息和时代感的山歌呈现给观众,是一次客家山歌艺术的集中展示和传承。
龙川客家山歌是一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山歌体系,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也有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的情歌、赞美生产生活的颂歌、喜庆节日的赞歌。2007年4月,客家山歌被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马灯舞》,又称“打马灯”,以净、末、生、旦、丑五大行当为角色,运用彩车、纸马、花灯,幌,花扇等道具及民间传统锣鼓、乐器配合演出,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民间歌舞。
在龙川,《马灯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流传在粤东北客家地区的一项历史悠久、目前保存良好且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民间传统艺术节目之一,也是人们祈求国泰民安向往幸福生活的一种传统文化习俗。
▲ 《马灯舞》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拜马(礼节表演程式,俗称"打四围");二是"打四季"(中原传入的曲调);三是客家情歌。演出时,他们按舞台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表演一次,让聚集在各个方位的观众都能一睹"骑士""幌手"的高超技艺和马灯小姐的花容月貌。
龙川《马灯舞》传统的表演节目主要包括《打四回》《采茶舞》《送郎》《天仙配》《求婚》《插秧歌》《夸老婆》《打竹格》《祝福歌》等,这些节目在表演内容上,有的介绍了农象、农事和农趣;有的反映了青年男女摆脱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婚姻;有的揭露了假恶丑,弘扬了真善美;有的表达了对新生活的追求;有的歌颂了勇敢的人物形象等等。在表演形式上则有歌有舞,有对白有独白,有说唱有对唱,有独唱、小组唱、合唱等,从而让表演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 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的演员们正在排练《马灯舞》。
《马灯舞》具有优美的曲调、吉祥的色彩、风趣的舞姿,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艺术研究价值。现今,《马灯舞》是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的保留节目。2007年,《马灯舞》被列入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24年8月7日,在“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河源市2024年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暨第十二届原创广场舞表演赛上,龙川县选送的《马灯舞》脱颖而出,获得了大赛表演金奖和最佳创作奖双重殊荣。
龙川《马灯舞》亮相河源市第十二届原创广场舞表演赛,也让龙川走出了一条传统《马灯舞》与全民健身推广、文艺精品创作和客家文化传承等相融合的新路子。如今,龙川《马灯舞》再一次以全新的面貌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其跨越时代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
猫头狮
▲龙川县黎咀镇虎口村猫头狮狮面鼻高、眼大、眉显,狮头上绘有七彩龙凤、灵符、八仙法器及海浪、祥云等,颇有雷霆万钧之势,彰显着客家人在不断迁徙中积极应对自然挑战的豪情。
猫头狮,又称“金狮”,是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品,也是客家民俗舞狮(猫头狮)活动重要用具之一。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子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喜欢敲锣打鼓,进行舞狮表演,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猫头狮制作技艺融合了泥塑、彩绘等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龙川县黎咀镇虎口村制作的猫头狮可以几十年不开裂、不褪色、不脱落,具有防蛀、耐用的特点。
龙川县黎咀镇虎口村猫头狮制作始于清朝咸丰年间1851年,至今有173年的历史。制作的猫头狮远远望去栩栩如生,其造型威武,又活泼可爱,形神兼备。猫头狮的图案纹样内容丰富,色彩明快,节奏感强烈,充分表现出狮子的性格特征。
▲传承人丘其章介绍,猫头狮制作有近百道工序,要先做好模子、晾干、用竹纸糊、脱模等。 猫头狮的制作工序十分复杂,制作完整的一套猫头狮需要20多天时间。
制作猫头狮时,先用草纸一层一层往狮头模上裱糊,待其风干后,再抛光、上白、贴金箔、彩绘、装饰。绘制的图案纹样主要是“八仙宝器”,即铁拐李的葫芦、张果老的渔鼓、汉钟离的葵扇等,象征吉祥如意,彰显狮子为祥瑞之物。其造型拟人化,额头高、眼大、眉精、杏鼻、口大有笑容,充分体现狮子威武,又不失活泼可爱的样子,极具地方特色,是集美术、手工艺于一体的传统艺术。
▲猫头狮体积小,舞狮时更灵活、生动,每年在龙川当地销量超过100个。猫头狮不仅销售到广东各地,还远销江西、湖南、香港、澳门、台湾及新加坡、泰国等地,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猫头狮丰富多彩的艺术装饰和轻巧耐用的工艺具有鲜明地方艺术特色。2008年龙川猫头狮被列入河源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家拳
▲龙川黄家拳有多种拳术及器械练习,有双头棍、长棍、补刀、日月乾坤刀、八斩双刀、虎尾三叉、板凳,包括打旋转木人桩等。
龙川黄家拳,起源于清朝时期,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是客家地区武术的瑰宝。作为客家地区武术的代表之一,具有南拳朴实、大方、实用的风格,其传承与发展脉络对于研究河源客家地区的人文历史、体育运动、拳法传承等具有重要价值。
▲黄辉洪是龙川黄家拳第七代传人,通过近40年的实践与感悟,黄辉洪已熟练掌握黄家拳的套路、要领,其拳法特点为快速灵活、手法多变、刚中带柔动作舒展。
龙川黄家拳融合了少林拳、李家拳、咏春拳等,其拳法以麒麟步、马步、腰马合一为基础,配合搭、标、拦、摊、偏身泄力等手法,攻守兼备,兼具养生与防身价值。2023年,黄家拳被列入龙川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年12月24日,龙川县非遗黄家拳传承基地揭牌成立。基地通过拳法的传承,在满足人们强身健体需求的同时,也让社会大众更加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成为非遗传习、文化传播、学术研究的非遗项目聚合发展平台。
自龙川黄家拳被列入龙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为推动黄家拳的传承与发展,第七代龙川黄家拳传承人黄辉洪自筹资金建设800多平方的黄家拳传承基地,以基地为载体,开展展示、传习活动。同时,积极开展龙川黄家拳进校园活动,全力以赴传承和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七代龙川黄家拳传承人黄辉洪巧妙利用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时间,为学生耐心传授黄家拳的基本拳法和招式,细致讲解黄家拳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目前
龙川县现有黄家拳馆2家
传承场所共260多平方米
正式弟子100多人
▲学生展示龙川黄家拳。
杂技、木偶戏、客家山歌、马灯舞、黄家拳等龙川非遗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和文化的多元性,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和创新中,完成了一次次“更新与蝶变”,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龙川非遗在五彩缤纷的艺术舞台上持续大放异彩,让更多人领略到“非遗之美”,向外界递出了一张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春节
是一个全家团聚的美好时刻
在这个温馨的季节里
让我们怀揣着美好的心愿
带上家人或是约上三五知己
在龙川赴一场尽兴而归的蛇年新春之旅
体验非遗新潮魅力
在春节的欢声笑语中
感受文化的魅力,传递爱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