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民日报看广东 | 普宁南山社区:英歌舞出崭新风貌)
小年已至,年味渐浓。各项传统体育活动点亮神州大地,为新春佳节注入活力。这其中凝结着群众的智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体现。关注传统体育,读懂乡愁、看见传承、见证创新。
——编 者
英歌舞出崭新风貌
本报记者 王云娜
一大早,便听鼓声震天。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流沙西街道南山社区,南山英歌队队员们画着戏剧脸谱,身着英歌服,手握英歌槌,脚步起伏腾挪,舞姿豪迈威武。领头的是32岁的普宁英歌市级非遗传承人陈扬波,他指导队伍:“要跳出气势磅礴的感觉,这样人物的英雄气概更饱满……”
已有300多年历史的普宁英歌,是粤东地区的民俗活动,演绎的是《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勇救卢俊义的故事。2006年,普宁英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打小爱看英歌,‘锣鼓一响,脚板就痒’。演出队伍演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陈扬波说,家族中有不少长辈是南山英歌队队员,耳濡目染中,他七八岁时就能把动作跳个大概。
早先,英歌队只招收十六七岁的队员,但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不少当地人外出谋生,队员流失严重。深思熟虑后,英歌队决定将选拔年龄放宽至10岁。2005年,陈扬波和20多个半大小子终于获得机会入队。
传承英歌,绝非易事,必须苦练基本功。
“最难的就是一个‘活’字。”陈扬波一边说一边演示,比如,“耍槌花”时,大拇指和食指要卡紧英歌槌,其他手指虚握,手腕做“8”字形绕动,让手中的木槌轻巧灵动地旋转,形成圆润饱满的“槌花”。动作不灵活,便会导致“槌花”不鲜活。
“耍槌花”、叩击等手部动作搭配脚步,形成镖槌组合、合击槌组合、插秧组合等基本套路。掌握套路后,还得让动作合上鼓点节奏,跳出力量感。
在南山英歌队教练、普宁英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来发的指导下,陈扬波和队友勤学苦练,迈过一道道难关。随着技艺日渐精湛,陈扬波在一场场表演中崭露头角。2023年,他被列为普宁英歌市级非遗传承人。
因动作孔武有力,情感浓烈奔放,英歌也被誉为“中华战舞”。如何更好地传承?陈扬波和师父陈来发时常交流探讨,逐渐达成共识,“要原汁原味,也要与时俱进、博采众长。”
南山英歌队加大了舞蹈动作的幅度,让表演更具张力。在表演阵形上大胆突破,将宏大场景与六人表演、四人表演等穿插起来,丰富的套路、多变的阵形,视觉冲击力更强。同时,南山英歌队还在脸谱绘制上不断创新,调整图案及色彩,以更契合现代审美。
传播渠道也变宽了。这些年,南山英歌队多次赴省外乃至国外表演,但现场观众人数毕竟有限。为了让更多人一睹风采,陈扬波在短视频平台上给南山英歌队注册了账号,发布短视频、开直播,忙得不亦乐乎。最火爆的一场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10万,点赞数达到上万次。
近些年,普宁英歌火爆出圈。2024年春节前,南山英歌队还受邀到英国伦敦演出,吸引了许多观众。为支持普宁英歌传承发展,南山社区专门打造了普宁南山英歌传承基地,集展示馆和训练场为一体,展现普宁英歌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英歌强身健体,又陶冶情操,希望更多人爱上英歌文化。”陈扬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