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区源西街道康乐路南社区是河源市区的中心城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总户数约为4817户,总人口约为1.7万人,小区院落多、人口密度大、治理任务重。
为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康乐路南社区创新实施“党建+邻里共治”党建示范工程,推动把党支部建在小区,分别在万隆一品小区、永和市场小区和中心壹号教育城小区创新设立小区党支部,其中万隆一品小区党支部成立于2020年5月,是河源市首个小区党支部。康乐路南社区将支部建在小区相关经验做法被《广东新闻联播》《广东学习平台》《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专刊》刊载,社区荣获了广东省宜居社区(四星级)、河源市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示范点、河源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建强堡垒
“软机制”提升“硬实力”
突出发挥小区党支部基层治理“枢纽”带动作用,拓宽组织覆盖的深度和广度,构建共驻共建服务体系。
织密治理网络“一张网”。建立“邻里议事会”,构建小区邻里“党组织+业委会或物管企业+党员志愿者+社会力量”组织架构,推动成立由小区退休党员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社区党员“两委”干部任小区党建指导员或兼任副书记、党员业主为成员的小区党支部,发挥由小区党支部牵头,业主、业委会、市场、物业公司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议事机制作用,实现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治理成效让群众评判、治理成果让群众共享。
扩大红色服务“主阵地”。利用小区物业用房、公共活动区域等空间,建设睦邻之家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邻里活动中心等,由小区党支部负责管理和使用。在小区内打造党建宣传长廊,以及儿童乐园、休闲乐园和爱心乐园等多个“邻里小屋”,满足不同群体学习娱乐休闲所需,并组织开展系列邻里文化节、亲子活动、爱心捐赠、“最美家庭”评选等活动,营造和睦邻里融洽氛围。
设立管理服务“楼栋长”。建立以小区党员业主为“楼栋长”的“楼栋长工作小组”,充分发挥党员贴近群众、熟悉情况的优势,由楼栋长担任楼栋事务的“第一联系人”和“微治理”责任人。楼栋长不仅是居民诉求的“代言人”,更是矛盾化解的“协调员”,许多邻里纠纷通过楼栋长的及时调解得以化解,有效实现“小事不出楼栋”。目前,小区内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8%。
汇聚力量
“旁观者”变身“主人翁”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动各方力量参与小区治理,激发小区自治活力。
统筹辖区党建资源。利用社区“大党委”和“双报到”“双报告”机制,统筹7个“大党委”成员单位和11个共建单位,接收市、区两级报到党员300多名,将他们下沉到小区,市区单位党组织和“双报到”在职党员常态化到社区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志愿活动等,丰富党员活动和小区居民生活,有效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
构建共驻共建服务体系。社区党组织主动对接市场管理、城管、交警、团区委等部门,加大管理免费摆卖摊位、市场服务站的力度,新建智能停车场、志愿驿站,并针对各个小区不同情况,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疏通小区治理的难点、堵点、痛点。另外发挥共建单位、辖区内“两新”党组织的作用,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如义诊义剪、垃圾分类、防诈宣传、防癌科普等,让社区服务更有温度。
吸收多元主体参与小区治理。利用退休老干部、退休老教师、退役老兵等在小区威望高、人脉基础好的优势,引导他们在调解邻里纠纷、处理群众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美化小区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设立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岗,一方面为大学生教育辅导、文明传播、技能传授等社会实践创造平台,另一方面也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动能,每年吸引超过12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服务提质
“粗管理”转为“细治理”
社区党组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小区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发挥阵地作用,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党群服务“零距离”。
推动服务窗口前移。建设小区党群服务站,设立党员服务岗,开办民生实事服务窗口,制定服务需求清单,扩大承接社区服务职能的范围,如党组织关系转接、调解邻里纠纷等,让许多之前要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理的事项,现在在小区党群服务站就可以办理。
成立“志愿服务队”。社区利用“双报到”“双报告”机制,成立小区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带头为小区居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党员志愿服务队不仅参与楼栋、网格事务,同时也发挥政策宣传员、公益服务员、信访调解员、问题督导员作用。自志愿服务队建立以来,志愿服务累计开展活动30余场,服务居民超过1万人次。
组建“义警巡逻队”。结合社区有多个人员集中的市场、公园、厂区的实际,社区联合小区党支部、辖区派出所警务室组建了“义警巡逻队”,以社区“双报到”在职党员为主体,每日组建一支5人以上的义警志愿队伍,在社区范围开展常态化治安巡逻工作,不但解决了“双报到”党员“报而不到”的问题,还切实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义警”的身份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共同为构建社区和谐平安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