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被誉为“世界工夫茶文化之乡”“中国乌龙茶之乡”,而“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潮州人,不仅“喝”出了繁荣的茶产业,更孕育出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工夫茶艺。可以说,潮州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日,潮州文化大学堂“品‘潮’寻踪”第七期活动在潮州日报社举行,潮州茶产业链资深从业人员以及高校研究人员等嘉宾齐聚一堂,围绕“一壶好茶一壶月”这一主题,共话潮州工夫茶文化,探寻潮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活动由市委宣传部主办、潮州日报社承办。
嘉宾热烈讨论,探寻潮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市职业技术学校茶艺主讲老师郑丹蓉:
创新饮茶方式,以新颖思路推广潮州工夫茶艺
郑丹蓉
潮州工夫茶,不仅是一杯饮品,它还承载着潮州人独特的生活哲学与精神寄托,在潮州地区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在当代,要想更好地传承、发展潮州工夫茶,需吸引年轻一代关注并参与其中。
“潮州工夫茶不仅是国家级非遗,还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能够为潮州工夫茶的传播贡献力量,我深感荣幸。”活动现场,郑丹蓉分享着她对潮州工夫茶的看法和从艺多年的心路历程。郑丹蓉自幼与茶结缘,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品尝着潮州工夫茶的醇厚,感受着茶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随着年岁的增长,她从对茶的懵懂喜爱,逐渐升华至对茶文化精神层面的极致追求。
“近年来,在大国外交的重要场合,‘茶叙’已成为继‘餐叙’‘酒叙’后我国外交礼宾中的又一‘文化使者’,架起了中外茶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郑丹蓉频繁参与各大茶艺活动,以精湛的技艺和满腔的热情,向世界展示着潮州工夫茶艺的独特魅力。“今年的国际茶日在北京举办,我们在现场呈现了精彩的中国茶艺表演,通过潮州工夫茶艺演绎,向世界献上了醇香的凤凰单丛茶,传播了潮州工夫茶文化。当时,新华网的在线直播吸引了超100万人次观看。”
在郑丹蓉看来,潮州工夫茶艺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对年轻一代的引导和培养。她发现,尽管当前的传播力度已经很大,但很多年轻人对潮州工夫茶仍感陌生,甚至认为其形式过于繁琐。为此,她提议可以从情感共鸣的角度出发,创新饮茶方式,以新颖的思路推广潮州工夫茶艺。她指出:“如今,许多大城市涌现了新式的饮茶方式,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式进行传播,让年轻人体验到‘红泥小火炉’的乐趣,从而激发更多年轻人对潮州工夫茶的关注和喜欢。”
“小琼大富”品牌创始人余琼:
以品牌之力,扬潮州工夫茶文化之魂
余琼
潮州工夫茶,文化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通过创建品牌能有效弘扬这一瑰宝。品牌与文化相辅相成,将潮州文化巧妙融入品牌塑造,可以提升品牌情感与社会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潮州工夫茶。
余琼,土生土长的潮州人,自复旦大学学成后,深耕品牌运作,积累了丰富的全球品牌运营经验。她内心始终牵挂着故乡的茶香,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将所学所得倾注于潮州单丛茶的品牌打造之中,希望以品牌的力量,推动家乡茶产业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潮州工夫茶。
谈及创立“小琼大富”品牌的初衷,余琼说:“我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为家乡茶产业贡献一份力量,让更多人领略到潮州单丛茶的独特韵味。”在她看来,品牌的核心在于产品本身,而优质的产品是品牌立足之本。只有无农残、健康的茶叶,才能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小琼大富”始终坚守绿色种植与加工原则,确保每一叶茶都符合健康标准,以高品质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与好评。
在品牌塑造上,余琼认为,品牌与文化是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的,文化传承需要经济活动的支撑,而品牌打造也离不开文化滋养。潮州工夫茶文化深厚且独特,与潮商文化紧密相连,孕育出一种独特的人文情怀。余琼巧妙地将这一文化精髓融入品牌活动之中,通过举办茶叙、茶会,将传统茶艺美学与品牌活动相结合;又或推出了“食茶看戏”系列产品,以传统潮剧《陈三五娘》的戏剧形象为设计灵感,传递一种放松淡然的生活态度,让消费者在品味茶香的同时,也能找到情感上的共鸣。
对于潮州获得“世界工夫茶文化之乡”称号,余琼倍感自豪。“当我们谈论工夫茶的‘和敬精乐’时,应将潮州工夫茶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潮人团结、奋斗、信任、精细等精神内涵挖掘出来,加以传播推广。唯有如此,潮州工夫茶文化才能拥有更广泛的当代价值和全球意义,成为一张金字招牌,吸引更多人前来品味、了解并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广东天池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营销部负责人廖佳美:
政企合作、教育培训并重,不断推陈出新
廖佳美
潮州工夫茶,承载着文化与情怀,其发展需兼顾人才引领、品质保障与市场拓展。政企合作、教育培训并重,以擦亮潮州工夫茶品牌,点燃茶文化之火,培育青少年兴趣,推动茶产业不断创新发展。
“潮州,宛如一座巨大的茶馆,家家户户是一个个包厢。当陌生人踏入这片土地,询问是否能一起喝杯茶时,我们都会热情相迎,这便是潮州人血脉中的好客之道,也是潮州工夫茶中‘和’与‘敬’精神的生动体现,人文精神根深蒂固。”廖佳美,国家高级评茶师,茶行业深耕者,也是潮州工夫茶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在廖佳美看来,潮州工夫茶所蕴含的深厚人文底蕴,是其能世代相传、历久弥新的基石。
“关于凤凰单丛茶产业发展,有三点至关重要:一是人才,能够引领创新潮流;二是产品品质,能够确保市场竞争力;三是市场营销,能够拓展品牌影响力。”廖佳美指出,企业若缺人才,发展必受阻。因此,构建合理的人力架构,是发展的基石与关键。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唯有脚踏实地提升质量,方能迎来企业的辉煌时刻。自成立以来,天池茶业坚持以“保质量,创品牌,基业长青”为核心价值观。如今,公司通过运用电商平台和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将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销售渠道覆盖全国多地。
如何进一步擦亮潮州工夫茶、凤凰单丛茶的“金字招牌”?廖佳美认为,强化政企合作是关键,应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共赢格局。此外,要重视教育培训在茶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她表示,随着潮州工夫茶大会的蓬勃发展,茶艺比赛、茶知识培训等活动层出不穷,茶友热情高涨。如今众多学校已开设茶艺特色课程,这对于培养青少年对茶文化的兴趣、促进工夫茶未来的持续创新与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主任王旭烽教授助理郑柔芬:
培养专业传播人才,进一步挖掘和发展茶文化
郑柔芬
随着茶文化的日益兴盛,其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正逐渐崭露头角。潮州工夫茶作为中国茶文化中的瑰宝,更是值得深入研究和传播。期待有更多关于茶文化的研究成果和人才涌现,进一步挖掘和发展茶文化,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的带头人王旭烽教授,长期致力于茶文化的研究与推广,郑柔芬在协助工作期间,见证了茶文化的魅力与传播力量。“通过到嘉兴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举办茶文化论坛和讲座,我们看到了大学生们对茶文化向往的眼神,而此前接待俄罗斯国立人文孔子学院的学员们到茶学院深度体验中国茶文化的经历,更让我意识到茶可以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媒介。”郑柔芬分享道。
今年6月,郑柔芬参与组织浙江农林茶学院的学生们深入潮州开展以潮州茶文化为课题的游学活动,学习潮州工夫茶的深厚内涵和价值。从茶山的历史溯源到茶叶的品种差异,再到工夫茶的冲泡技艺,学生们不仅学习了潮州茶文化的外在形式,更感受到了其内在的精神和价值。郑柔芬强调,这样的游学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潮州工夫茶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王旭烽教授在‘三茶’统筹发展大会的报告中提到‘茶文化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正在催生出新的学科方向’。王教授强调了构建茶文化交叉学科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现有茶学学科体系的补充和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茶产业深度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郑柔芬认为,潮州工夫茶作为中国茶艺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成功被列入国家级非遗,是对其文化传承的肯定。可以在教育中全面地展现潮州工夫茶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借鉴王教授的方法,结合历史学、文化学、茶学等多学科知识,形成潮州工夫茶文化的综合研究体系。同时,她建议在高校中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专业的潮州工夫茶文化传播人才,进一步传播潮州工夫茶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
潮州手拉壶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谢思逸:
传承与创新并举,为传统工艺发展增添新内涵
谢思逸
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潮州工夫茶不仅茶叶香、茶艺美,对茶器更有大讲究。潮州手拉壶应从工艺、造型、人才培养模式到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助推潮州茶产业发展。
谢思逸是潮州手拉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潮州百年制壶世家“俊合号”第六代传人,他深耕手拉壶设计与制作领域多年,在传承潮州手拉壶制作技艺的同时,尤为注重壶艺作品的造型美学,并为作品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当下,手拉壶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主要体现在工艺、造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宣传推广等方面。在工艺创新方面,匠人们引入了粉彩、浮雕金、贴花纸等新的装饰手法,丰富了手拉朱泥壶的艺术表现形式。此外,我们在造型设计上更多地融合现代元素,使之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谢思逸坦言,为吸引更多人学习和传承潮州手拉壶制作技艺,匠人们打破了“壶艺技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祖训,广收学徒,传授壶艺。同时,与高校开展长期教学合作,吸引具有美术知识的专业和高学历人才加入到手拉壶的创作中,为传统工艺发展增添新的内涵。
潮州手拉壶在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发展和传播?“最好的传播方式是用实物去传播。手拉壶曾随着潮商下南洋经商谋生,被带到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国家,寄托了游子的乡愁。”谢思逸认为,要赋予手拉壶新的时代内涵,通过社交网络或茶文化相关博览会,将其推广到全国、世界各地,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欢上潮州手拉壶。
谢思逸表示,潮州手拉壶与茶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是推动潮州茶产业发展、弘扬中华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他将继续致力于手拉壶传承发展和人才培养,激发年轻人对手拉壶制作技艺的兴趣和热情,培养更多优秀的传承人,助力潮州茶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