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镶嵌于中华大地文脉之上的璀璨珠玑,是历史积淀的文化瑰宝。它们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和民族认同感的源泉。
用他们的匠心独运
向世人展示这些技艺的无穷魅力
在龙川
也有这样的一批非遗传承人
▲演员们辛苦排练非遗节目《马灯舞》
走进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随着欢快的鼓点响起,演员们踏着轻盈的步伐,排练起非遗节目《马灯舞》。作为马灯舞传承人的刘华浪正毫无保留地为演员们指导动作,努力让每一位演员的表演更加完美。“我小时候就在看马灯舞了,以前我们村每到过年,都会打马灯,特别是本地的客家人,一说起打马灯,大家都知道”,河源市第六批马灯舞传承人刘华浪回忆着说。
▲河源市第六批马灯舞传承人刘华浪(右一)现场指导演员,力争将表演呈现出最好的效果。
《马灯舞》,又称“打马灯”,以净、末、生、旦、丑五大行当为角色,运用彩车、纸马、花灯,幌,花扇等道具及民间传统锣鼓、乐器配合演出,是流传在粤东北客家地区的一项历史悠久、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民间歌舞。相传,马灯舞源于东汉末年,是客家先祖为纪念先人在传承、弘扬、发展汉文教育中的卓越功勋而特立的。随着北人南迁,马灯舞传入南方,并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与南方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表演艺术形式的客家民间传统艺术,是人们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向往幸福生活的一种传统文化习俗。“非遗文化的是非常稀有的传统文化,我们有义务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声乐组组长杨丹娜说道。
▲演员们进行山歌剧的排练。
除了马灯舞,山歌剧、杂技、木偶戏同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和文化的多元性,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和创新中,完成了一次次“更新与蝶变”,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现在的山歌剧从音乐、舞美,服装设计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以前我们是按照传统的表演方式,现在我们创新了,《娘酒》山歌剧的推出也对我们整个团队来说提升了,希望通过传承,让大家更加喜欢非遗,爱上非遗。”河源市第六批客家山歌剧传承人钟瑞娴表示。
▲结合学生特点,对马灯舞进行创新编排,并将其融入到大课间活动之中,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通过传承与创新,龙川开展系列省级非遗项目进校园下乡活动,让青少年零距离感受、认识、体验、了解龙川杂技、手擎木偶戏等非遗技艺,增进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龙川非遗在五彩缤纷的艺术舞台上持续大放异彩,让更多人领略到“非遗之美”,向外界递出了一张张亮丽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