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作为潮州陶瓷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古代潮州陶瓷业的繁荣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古代潮州窑业手工业生产体系,全面复原笔架山潮州窑制瓷历史面貌,继2023年笔架山潮州窑遗址Y10号窑址考古发掘工作项目获得省专家组高分通过验收后,2024年初市粤东考古中心配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功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新一年度的考古发掘项目,计划发掘面积500平方米,项目于今年9月正式开始。
在潮州市博物馆(市粤东考古中心)的精心组织下,考古调查部的郑佩娜、郗悦、郑俊霞三位女同志参加此次联合发掘工作。
三位青年是潮州市博物馆(市粤东考古中心)专门引进的考古学专业人才,本硕毕业于国内外一流大学考古学专业,已入选“韩江人才计划”名单,是我市考古工作的新生力量。她们以坚定的信念、专业的素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田野考古一线书写属于女性的辉煌篇章,展现了勇担时代重任的青春风采。
勇挑重担,开启宋窑考古新征程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的考古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省、市文物部门联合清理发掘了十一座龙窑,出土了大量瓷器和窑具,发现了窑业生产相关的建筑基址,再现了千年瓷都海丝盛景。而在过往考古工作中,不仅鲜见女性身影,地方从事专门考古的人员也是寥寥无几。
考古,是一项复杂、严谨、细致、科学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从业人员较少,开展工作需要相当资金和专业人员支持并取得国家批准,所以中小城市的考古项目尤为难得。 通常一个考古项目会持续数月,延续数年甚至十年以上,是一项长期且艰苦但又充满惊喜和意义的事业,也是一份考验脑力、体力和耐力的职业,要求考古工作者能够适应野外调查发掘期间长时间步行、攀登、负重站立、下蹲等作业姿势,甚至需要经常伏低跪卧在发掘地面进行刮面、找边、清理等细致工作。
深入田间地头和山野,考古人面临的不仅是夏曝晒冬酷寒和蛇虫鼠蚁的侵扰,还有野外奔波劳作所带来的肌肉关节损伤问题,而这些体能考验和各种健康威胁,对女性从业者而言往往更具挑战性。
在专业技术要求方面,从事田野考古一线工作,不仅要精通传统的调查、钻探、发掘、绘图、整理资料以及编写报告等“看家本领”,还要适应信息科技时代发展趋势,学习全站仪、RTK测量、电脑制图、无人机摄像等设备操作。对于任务较重的考古调查,考古人要整天奔波于野外,背上设备工具穿梭多地,多数时间连吃饭也是草草了事,晚上回到驻地还得整理白天调查的资料。
而正是在如此不易的工作条件下,三位来自不同地方、致力于潮州考古的女同志,怀揣对考古事业的热爱,秉持着执着坚守的精神,远离城市繁华和家人温暖,只身奔赴并扎根在潮州大地上,齐聚宋窑,共同探寻被时光掩埋的潮州故事。
专业素养,绽放宋窑文化新光彩
自今年9月下旬考古发掘正式启动以来,三位女同志便全身心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队的带领下对该本次发掘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做好发掘分工。她们主要工作是通过考古发掘,确认2023年发掘区西南角台阶式踏步建筑的延伸方向及范围,清理2024年发掘区东南部于2016年钻探所发现的龙窑遗迹的分布与结构,并进一步探寻Y10号窑周边制瓷相关作坊等情况。
考古发掘是田野考古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后续研究工作的基础,而发掘不仅仅是挖土,会面临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
在发掘过程中,女队员们严格遵循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仔细记录探方中发现的每一处遗迹现象,运用地层学、类型学、年代学等科学方法,对出土遗物和遗迹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面对扰乱严重和堆积复杂的文化层,时常出现一些难以辨认的遗迹现象需要她们沉着严密思考和仔细清理解决。
每天的工作,既要时刻关注着发掘区域的发掘情况,认真观察土质土色包含物的差异和变化,用手铲将不同堆积的区域划分开,画出四壁地层线,判断地层和遗迹的早晚关系,还要同步完成至少包括表、图、影像、文字四位一体的记录工作。
对于窑址这一类复杂构造遗存的发掘,谨慎和细心尤为重要,在烈日灼照下,她们汗如雨下却不敢分神,用手铲小心翼翼地敲开沙土,一点点找出窑壁界限,用刮铲和毛刷、竹签轻轻将窑壁周围的浮土和附着物分离,认真专注又坚定的身影,投射在千年前烧红的窑砖上熠熠生辉,古今的不朽精神在这一刻相遇。
日复一日里,她们都是早出晚归。每天早晨七点多,当阳光还未直射照耀在探方里,她们就已经出现在考古工地现场开始一天紧锣密鼓的工作。正午简短的午饭时间后,当中午一点半日头正盛之时,她们又要回到探方继续下半场的任务。傍晚下工后,她们开始做案头工作,继续白天还未写完的记录,与考古队员讨论各探方遗存现象间的联系,或组团到周边村落调查遗址周围环境。
不仅每天时间满满当当,而且考古工地并无休息日,就算雨天不用下探方,她们也要在驻扎地整理出土遗物、文字及图像资料等工作。在数之不尽的记录、分析、制表、选图、绘图、描图以及制作三维图像上所做的努力,个中滋味或许只有自己知道。
晨起暮落间,她们都在默默耕耘。每天忙碌奔走于探方之间,而那些被汗湿透了的衣服、脸上晒红的脱皮、手上磨出的粗茧、皮肤上蚊虫咬了消退又长的风团,刮风飞扬的尘土,都无暇顾及。三名女同志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不仅赢得了考古队友们的赞誉,也为笔架山潮州窑遗址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树立了榜样。
传承创新,书写宋窑精神新篇章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考古工作者多为男性,但事实上,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工作者进入考古界并承担一线工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优势,撑起半边天。她们细腻细心、一丝不苟,凭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来捕捉细节,解读丰富的历史信息;她们沉着冷静、乐于倾听,能与团队成员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她们坚韧独立、脚踏实地,能在团队中适应多角色的工作分配,共同攻克考古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从考古工地上眺望,而今延绵数里的宋窑遗存,凝结着潮州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汗水,成为跨越山海的文明印记,见证了开放、交流的潮瓷发展史,凝聚成了耀古烁今、千年传承的“宋窑精神”。
在传承与创新宣传宋窑考古上,女同志们利用笔架山潮州窑遗址的一线考古资源优势,通过“大开‘研’界,走进考古课堂”系列活动,结合《唐风宋韵,穿越千年——潮州窑古陶瓷展》展览陈列,精选典型器物,直观地讲述潮州窑的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瓷器外销盛况,让考古成果以研学形式走近社会大众。这种创新尝试,不仅推动了地方公众考古的发展,也为潮州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