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奔跑,一路欢歌
过汕尾陆河、揭西后
又重新流经普宁
榕江南河重回普宁的第一站
是里湖镇
榕江干流进入普宁市里湖镇后,水利部门建造的乌石拦河坝,将河道变成一个湖泊。
南河
从揭西县钱坑镇
埔龙尾村
进入里湖
东行5.7千米
至河头村火烧溪口流出
境内并有火烧溪、
西门溪、引榕干渠环绕
里湖发达的水运系统
火烧溪溪口,未来将建成一个滨江公园。
自古以来
让舟楫得以畅快通行
促进内外交流之便利
绘就了该镇
“百载商埠”
的厚重历史
南河里湖段水域图。阿龙制图
近日
“榕江入海流”报道组
来到里湖镇
在这个风景秀丽、
商贸活跃的古镇中
寻访榕江故事
采访组在柯华故居合影。
乌石拦河坝。
因鲤跃龙门而得名
里湖,旧称“鲤湖”,创建于明代嘉靖(1522~1566)初年,距今已近500载。“鲤湖”名字由来有故事。火烧溪历史上曾是西门溪的支流,两溪会流处地势低洼,雨季洪涝成湖,明代时,人们在两溪交汇处建有龙门桥,桥下常有鲤鱼游跃,取“鲤鱼跳龙门”之义,故得名“鲤湖”,后简作里湖。里湖在几百年的发展中,一步步从集市变成了经济活跃、声名远扬的百年商埠,催生了茶叶、服装、水果、杉木等10个专业市场。如今,里湖镇依然对周边的乡镇产生着商贸交易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龙门桥,古时鲤跃龙门之处,是里湖的发祥地。
里湖镇党委副书记周树丰向我们介绍,西门溪(也称石牌河)在里湖镇区西面,全长17.8千米,在该镇富美村汇入南河;火烧溪全长13千米,源头在南部七贤村,在河头村外洋溪口汇入南河。旧时,火烧溪和西门溪交汇于龙门桥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根治长年水涝成灾的状况,当地部门在兴修水利时将这两条溪流改道从镇区外围东西两侧直入榕江。火烧溪和西门溪,从昔日原来的交汇并流变成了今日的近乎平行态势。
昔时的龙门桥坐落于里湖镇猪砧脚与富美圩之间,是横跨西门溪的一道石桥。每当夏秋水涨,桥下水波荡漾,锦鳞游泳,鱼跃人欢,“鲤跃龙门”也曾为鲤湖八景之一。
在两溪改道分流之后,原来的桥下河道被填为平地。我们来到龙门桥的时候,这里已不再有史料记载的“两水交汇、鲤鱼游跃”的场景,如今仅留下那见证历史的龙门桥牌坊。龙门桥牌坊用花岗岩石筑成,东南向,宽2.31米,高约6.5米,匾额两面均刻有“龙门桥”三个大字,相传为明代名士吴殿邦所书。字迹隽永飘逸,浑厚劲健,秀气之中隐含端庄。当地村民向我们介绍,龙门桥建造期间,各地纷纷捐资,东至社山、东山,西到圆潭、半坑,以及钱坑、金坑等地,方圆数十里,乡民人等捐资芳名都刻在牌坊上,以资纪念。听罢,我们仔细在牌坊上端详,果然仍能看到包含历史风霜的石刻名字。
百年商埠走出新中国著名外交家
“百载商埠,柯华故里”,从国道G238线进入普宁市里湖镇东入口,这八个大字赫然入目。很多人因为里湖而认识柯华,更多的人因为柯华而认识里湖。
河头村柯华故居。
柯华原名林德常,1915年出生于鲤湖河头村,青年时代就立志投身革命。他1935年入读燕京大学,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同年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由于日本侵略者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柯华抱着救国救民思想,弃笔从戎,奔赴陕北,从一个大学生转变成为一个抗日八路军战士。参加革命后的林德常改名柯华,先后在八路军前方总政治部、八路军115师等部门从事宣传工作,后来又奔赴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在广大仁人志士的奋斗中,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柯华有了新的使命,1954年他被调到外交部工作后,成为首任礼宾司司长,又先后出任几内亚、加纳共和国、菲律宾、英国等国家大使,出色地履行外交使命,一生为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作出了贡献。在8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柯华智勇双全,敢于担当,他爱党爱国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家乡人民,激发着家乡人民沐浴党恩,奋发进取。
河头村里,柯华的革命故事和爱国情怀广为传颂。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当地党政对有着百年历史、具有传统潮汕民居四点金特色的柯华故居进行修缮,并悬挂、陈列了柯华生平事迹介绍的展板及部分使用过的物品,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