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是省划定的生态保护区,被誉为“大水缸”的新丰江水库(万绿湖)是粤港澳大湾区近5000万人的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好绿水青山是东源最大的政治任务。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东源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与时俱进,励精图治,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东源县城。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科创新城已初具规模。记者 黄赞福 摄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东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心无旁骛走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之路,开启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成功摘取了一大批国字号、省字号荣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相得益彰、绿富双赢,生态文明发展路径被专家学者视为“绿色崛起”的样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东源大地已经开花结果。
【亮点成效】 成功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2023年以来,东源深入学习贯彻省委“1310”具体部署及市委“138”具体安排,坚持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党建引导、改革赋能、科技创新、生态优先、产业融合”的工作思路,紧扣县域这个战略支点,以推动强县促镇带村为重要抓手,坚持分类指导、差异化发展,引导镇村走特色发展与错位发展之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汇聚起建设强富绿美新县域、当好河源绿色崛起主力军的磅礴力量,有序有力有效推进“百千万工程”,亮点纷呈、富有成色,成绩可圈可点,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极具含金量的“百千万工程”成绩单。
从昔日贫困村到如今的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东源县涧头镇大往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记者 杨坚 摄
2023年,东源全县荣获省级以上先进集体荣誉25多项,成功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获2023年省实施“百千万工程”考核进位类县市优秀等次;顺天镇和15个村顺利入选首批典型名单。在此基础上,东源先后入选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探索“山上”换“山下”林耕布局优化试点、首批县域“光伏+建筑”应用试点区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名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继去年10月万绿湖入选生态环境部“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今年8月30日2024“生态河源·美丽中国”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万湖水聚万绿湖”活动在东源成功举办,与会专家、嘉宾对东源在保护万绿湖与生态建设的成功做法以及取得的斐然成绩给予了褒奖。
【县域产业】 实施全域科技创新 提质赋能高质量发展
5家企业、投资15亿元、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20亿元……今年3月21日,东源举办科技兴企春茗暨经贸活动,朗沃时代等5家企业集中签约落户东源,东源县产业供需平台正式发布上线。
今年9月28日,东源举行2024年第三季度经贸活动暨工业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行动启动仪式,推动全县工业项目建设再升温、再提速、再突破。活动当天,14个项目集中动工或竣工投产(其中动工项目8个、竣工投产项目6个),投资总额21.8亿元,涉及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新能源汽车配件、高端建材等领域。据预测,这些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39.95亿元以上、年税收1.85亿元以上,可提供就业岗位3900个以上。
一大批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的龙头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在东源产业园形成规模集聚效应。记者 黄赞福 摄
从春天出发,再到秋季打响工业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行动,东源一路披荆斩棘,以只争朝夕、实干争先的姿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以实际行动和得力措施,向全社会表明了东源一以贯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抓大招商抓大产业抓大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与干劲。
推动县域产业振兴,产业转移是抓手。2023年以来,东源以河源东源产业园区成功纳入全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为新起点,深入开展“园区建设提速年”行动,持续推动河源东源产业园区扩园、闲置低效用地整治工作,完成园区三期(启动区)约1000亩征地拆迁、600亩场地平整,完成园区二期“商转工”用地450亩的土地收储和征地拆迁,实现扩园67万平方米。园区用地整治提升第二年度任务完成111.3%,盘活闲置、低效用地500亩。
面对“融湾”“融深”的发展机遇,东源深化落实“一把手”抓招商机制,用活用巧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等新模式,积极探索“飞地”“飞海”经济,推动“反向飞地”平台实体化运作,吸引了一大批头部企业项目相继落户。去年7月,东源与深圳盐田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客家青年深圳创业中心和海洋经济合作试验基地,创新探索“飞地”“飞海”模式,进一步打通与对口帮扶单位深圳盐田之间的项目、人才、技术、创新资源的双向交流通道;全年开展招商路演、招商大会等系列活动8场次,引进亿元以上优质工业项目16个,拟投资额82.5亿元,达产后年产值132亿元,形成了项目“三个一批”滚动发展的良好局面(集中签约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全球化浪潮和国内统一大市场的产业生态中,县域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基于此,东源以去年入选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名单为契机,立足生态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奋力打造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东源样板”和更高水平县域发展的广东典范。
在推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中,东源积极引导和扶持相关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攻坚关键技术,攻克“卡脖子”问题;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进行改造提升,提高产品质量与效率;引入数字化手段,有效实现生产自动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减少生产浪费和误差,提高生产效率;创新销售方式,利用互联网优势,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供应链把控能力,推进跨境电商,产品实现“东源产、全球卖”,确保了全县制造业转型步伐加速推进。
通过科技创新,全县新型工业提质赋能,实现“四个明显提升”(核心竞争力、产品质效、生产效能与市场份额得到明显提升)。据东源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县新增规上企业1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家,29家企业完成技改(总投资7.6亿元);工业投资完成55.5亿元、增长20.7%;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实现年产值14.8亿元;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集群规模和业态能级稳步提升,年产值分别达91亿元、14.8亿元、6.4亿元。今年3月,铭镭激光智能装备(河源)有限公司被列入全省激光与增材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支持企业;7月,广东鑫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鑫达科技)被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列入2024年广东省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是我市两家上榜企业之一。
广东鑫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 记者 杨坚 摄
东源通过实施全域科技创新,全县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创新人才不断聚集、创新体制不断完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生态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百千万工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激发和培育创新动能,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平稳起步、良好开局。2023年,全县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博士工作站1个、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家,在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8家;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个,实施科技项目71项,转化科技成果16项。
今年,东源以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行动为抓手,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抓大企业、引大项目、建大平台,高水平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致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目前,东源全县有规上工业企业120家,初步形成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当前,河源东源产业园区已被纳入国家“十四五”重点支持的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和承接省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随着系列叠加政策的“落地”,园区发展引力与活力将持续增强,东源“3+2+N”(“3”是指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材料和水经济产业;“2”是指现代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业;“N”是指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产业集群升级版正在加速构建。
【绿美生态】
推进绿美生态建设
打造绿色经济新高地
位于万绿湖畔的锡场镇天然林木郁郁葱葱,中华穿山甲、水鹿、白鹇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栖息于此。十几公里之外的山林之下,一株株“铁皮石斛、金线莲、射干、吴茱萸”等南药生长旺盛且错落有致,与林中植物融为一体。
一边是野生动物尽享良好生态,一边是林下经济发展正酣。锡场镇林地面积达4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十分适宜发展南药种植,引入南药林下种植,一下激活了沉睡的大片山林资源。经过多年发展,全镇建有油茶基地2600亩、南药基地820亩、民宿(农家乐)35家,年产值超2500万元。
以绿为底,林下生“金”是东源以推进绿美东源生态建设为载体,厚植发展底色,打造绿色经济发展新高地的生动实践和成功案例。
绿色是东源最亮丽的底色,也是东源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底气。作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东源,拥有林地面积435.19万亩,森林资源面积达423.77万亩,坐拥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70.48%,空气质量常年维持在国家一二级标准,生态优势得天独厚。
厚植底色,发展底气更足。东源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着力优化林分、改善林相,激活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动能转换,共同守护生命的绿色、发展的绿色以及民生的绿色,开启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去年以来,东源围绕森林管理、城市绿化、古树名木保护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基础上,以开展2023年全省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义务植树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绿美乡村建设,实施绿美东源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即实施森林质量精准、绿美保护地、古树名木保护、城乡一体绿美、绿色通道品质和爱绿植绿护绿提升行动),高质量推进3个绿美综合型示范点建设,超额完成年度林分优化、新造林抚育与森林抚育任务,累计新种各类乡土树种31.3万株,点、线、面全域推进绿化美化提质增效。去年10月,东源借助科技创新推出“我在万绿湖有棵树”小程序,通过线上认种的方式,吸引、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绿美东源生态建设,营造全社会“爱绿、植绿、护绿、兴绿”浓厚氛围。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如今,东源一步一个脚印将“山更绿、水更清、人更富”的画卷书写在大地上,一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正在加速形成,万绿湖水质长期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林下经济、有机农业、全域旅游、普惠林业等绿色产业体系在绿水青山间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绿水青山已转化为人民群众实现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绿富双赢”已在东源结出丰硕成果。
截至目前,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共162家(国家级4家、省级30家、市级94家、县级34家);全县家庭农场33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4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6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15家);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179家(国家级14家、省级57家、市级83家、县级25家)。今年8月28日,东源成功举办2024年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东瑞二期项目投产仪式,6个项目现场签约,涉及药材、现代农业、渔业养殖等领域,合同投资总额6.04亿元,又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动能转化注入强劲的源头活水与动能。
更值得一提的是,东源以前瞻性与战略性的眼光抢先发展智慧农业,将“高科技”和“新技术”应用在农业的方方面面:农场机械无人驾驶、“二师兄”住上了楼房、加州鲈鱼在蓝色水桶里茁壮成长……科技创新引燃农业新质生产力迸发、赋能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河源首个无人农场——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万绿智慧农场。记者 杨坚 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当前,更有发展底气的东源,正强化品牌建设、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强化要素保障,根据全县资源禀赋发展功能,因地制宜,分类发展,致力于打造成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油瓶子”“水缸子”,“一带一新六特色”(“一带”:东源县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产业带;“一新”:培育客家预制菜产业新优势;“六特色”:丝苗米、油茶、茶叶、板栗、蓝莓、生猪)的农业产业集群新格局形成。
【城乡建设】
乡村面貌日新月异 现代化科创新城已成形
路面干净整洁、路旁鲜花盛开、车辆有序停放……走进东源顺天镇主街区,井然有序的街道让人眼前一亮,啧啧称赞。在美丽圩镇建设过程中,顺天镇坚持找短板、补弱项,通过“微提升”“微改造”,对圩镇街道进行优化、改建和提升。如今,280米的示范主街基础设施已完善,横跨主街“三线”全部落地,街道两旁居民楼线缆整齐、美观,镇街环境进一步优化改善,具有浓厚客家文化特色的圩镇示范主街已“显山露水”。
不仅如此,顺天镇还以立式宣传标语与观赏花镜结合为主题,打造具有顺天特色的美丽乡镇入口通道,诠释“诗画顺天、美丽顺天”的内涵;以“美化圩镇”为目的,打造集聚游览观赏、休憩娱乐、社会交往、防灾避险为一体的绿美生态小公园;结合绿美生态建设要求,积极打造精细化、自然品质化的滨水步道,为群众提供更多可游、可憩、可玩的活力滨水空间。
推动圩镇旧貌换新颜,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之一,旨在推动城乡互促互补、各美其美、共同繁荣,让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东源深入开展“县镇村大提升”行动,启动建设全长230公里的绿美环县路,分类打造特色专业镇,增强镇域节点功能。各乡镇围绕补短板、美环境、惠民生,以“绣花功夫”推进美丽圩镇建设,不断提升圩镇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仙塘镇入选“省百强镇”,镇域“服务圈”“生活圈”“商业圈”进一步完善,圩镇面貌焕然一新。
东源通过强化乡镇联城带村,乡村风貌发生蝶变,和美乡村成色更足。去年以来,东源持续巩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成果,扎实推进“三美”(绿美、富美与和美)家庭建设,谋划启动“党建引领齐参与·镇靓村洁庭院美”行动和城乡风貌提升攻坚行动,超10万人次参与环境整治,村庄保洁覆盖面、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222个行政村完成“三线”规整,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119个、处理率达60%;农村问题户厕整改完成率达89.4%、问题公厕全部整改完成;改造升级农村电网353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诗画田园”入选2022年度“广东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获奖励资金1亿元,新增美丽宜居村34个、特色精品村5个、“四小园”377个,全县198个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14个村达到特色精品村标准,成功打造省级“美丽庭院”典型村1个。组建富镇强村公司27家,带动13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30万元,全县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20万元以上。一个个乡风文明、生态优美、环境干净、产业兴旺的和美乡村遍布东源。
每当夜幕降临,东源县城的东江公园(一期)灯光璀璨,包含文化广场、休闲广场、望江广场、悬挑廊梁、绿道、绿化景观等的东江公园,成为当地群众休闲、健身、娱乐的理想之地。“如今生活在东源,游玩的地方都有了不少新选项,幸福感很高。”市民李玉梅7年前到东源安了家,见证了这座小城的发展变化。
近年来,东源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致力完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构建“产业升级+园区联动+功能扩展”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擦亮城市品质底色。县城新安南路、安居三路建成通行,新增公共停车位550个;新建天然气市政管网3公里、县城天然气普及率达80%;新增及提标城市绿化0.95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92平方米。县城街道洒水降尘率、主街道机扫率均达100%,升级改造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77个,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一个个充满绿意的住宅小区现于人前;以万绿湖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打造4条绿美体验旅游路线,吸引了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让这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山水宜居的森林之城更有人情味、烟火气,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科创新城已初具规模。
从贫困县跨越升级为“山、水、林、城”四素同构的美丽东源,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推进绿美行动,重点做好规划区内的城市绿化系统。未来,东源将进一步突出规划引领,融合城市与生态,全力打造城市滨江公园和街区水系绿化景观,建成独具客家特色的城乡绿化美化新样板。